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烂梗泛滥,青少年社交受冲击?

创作时间:
2025-01-22 03:32: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烂梗泛滥,青少年社交受冲击?

“你个老六”“芭比Q了”“栓Q”……这些网络烂梗正悄然在青少年群体中流行,甚至成为他们日常社交的“口头禅”。然而,这些看似无害的网络用语,却可能对青少年的语言能力、社交行为乃至价值观形成产生深远影响。

据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41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69.0%的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影响青少年“好好说话”,乱用词汇和养成不文明的语言习惯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这一数据背后,是无数家长和教育者的忧虑。

网络烂梗:从娱乐到隐患

网络烂梗的传播速度令人咋舌。在北京工作的00后刘彤发现,自己的初中生弟弟经常使用“寄了”“嘎了”等网络流行语,这些词汇大多源自游戏,很快便成了弟弟的“口头禅”。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低俗、暴力的网络用语也在校园中蔓延。江苏常州的90后家长陈兴反映,自己在小区里听到孩子使用“双肩包”(由“神经病”首字母演化而来)等词汇,让他感到十分震惊。

这些网络烂梗不仅影响了青少年的语言表达,还可能对他们的社交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一位小学教师苏静发现,学生中说网络“烂梗”的现象比较常见,而且一旦有人开始说,会迅速在学生中传播,即使跟他们强调不要使用网络上的“烂梗”,也很难完全禁止。“网络‘烂梗’大多内涵空洞、苍白,如果任由这些词汇在学生中传播,会破坏他们正确使用文字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正常表达。”

语言能力的隐形杀手

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妍指出,网络“烂梗”对成年人和青少年的影响程度是完全不同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还没养成基本的汉语能力和素养时,就接触到网络“烂梗”,会影响个体学习规范的汉语和正式的表达,而且语言不仅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个人思维方式的具象化呈现,过早接触网络“烂梗”,会破坏语言逻辑和思维方式。

这种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已经显现。有语文老师反映,一些学生在作文中使用“芭比Q了”“我真的会谢”等网络用语,导致文章缺乏逻辑性和深度。更有甚者,原本严肃的词汇如“伞兵”“烧杯”等,被学生用作贬义词,这种语言的扭曲反映出思维的混乱。

社交互动的“双刃剑”

网络烂梗在青少年社交中扮演着复杂角色。一方面,它们成为同龄人之间建立联系的“暗号”,有助于青少年融入集体。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网络用语也可能阻碍正常的社交互动。

一位班主任任璐观察到,一些学生在使用网络烂梗时往往缺乏对语境和对象的考虑,这可能导致误解和冲突。例如,一个女生在争执中使用了“绿茶×”这样的词汇,而她自己并不理解其真正含义,只是觉得“听起来很酷”。这种随意使用贬义词的现象,不仅伤害了同学关系,还暴露了青少年在语言使用上的盲目性。

价值观的隐性侵蚀

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网络烂梗可能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涉及暴力、歧视或低俗内容的用语,如“鸡你太美”“你这个老六”,在校园中流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判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指出,这些网络用语的泛滥,可能对青少年的人文素养、思维方式、道德边界形成隐性侵蚀。

如何应对网络烂梗的侵袭?

面对网络烂梗的泛滥,社会各界正在积极行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等突出问题。学校和家庭也在积极探索应对之策。

  1.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网络文化,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对不良网络用语的辨识能力。

  2. 规范语言使用:鼓励青少年在正式场合使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减少网络用语对书面语的干扰。

  3. 丰富课外活动:引导青少年参与更多有益的线下活动,减少对网络文化的过度依赖。

  4. 家庭引导:家长应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及时纠正不当用语,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

  5. 媒体责任:媒体应发挥正面引导作用,避免过度传播低俗网络用语,为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语言使用榜样。

网络烂梗的泛滥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媒体等多方共同努力。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我们不能简单地禁止网络用语,而是要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让他们在享受网络文化的同时,也能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和思维的独立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