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国医大师解析中医治疗高血压:辨证施治效果显著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37:1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国医大师解析中医治疗高血压:辨证施治效果显著

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多靶点、多成分、整体综合调节优势备受关注。尤其针对部分年轻患者及初发高血压患者,通过中医辨证治疗,有望实现“停减西药、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因此,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使中医药能够更好为大众谋福。

01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古籍中无“高血压”病名,亦无高血压的概念。根据高血压的症状,多数医家将“高血压病”归属于“眩晕”“头痛”“脉胀”等范畴,其中较为公认的为“眩晕”。 基于古籍对“眩晕”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与研究,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证属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肾为主,标实为“风、火、痰、虚、瘀”等病理因素。

高血压的辨证分型目前尚未完全统一,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其治疗原则和方药也是千变万化。新版《中医内科学》将该病分为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瘀血阻窍、气血亏虚、肝肾阴虚6 个证型。

02

肝阳上亢证

本型在“高血压病”中最多见,在早中期、急性发作期病人中出现频率高,多以舒张压升高为主。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03

肝火上炎证

本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变早期,年轻体壮病人。

症状: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04

痰浊上蒙证

此型患者多数形体肥盛,血脂常偏高。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05

瘀血阻窍证

本型多见于“高血压病”后期,且已有心、脑、肾损害的并发症。

症状: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06

气血亏虚证

本型多半神经衰弱、体亏久病。

症状: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晄白,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

07

肝肾阴虚证

此型常见于中老年高血压病人,或血压相对稳定期的患者。

症状: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疲乏力,腰酸膝软,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滋养肝肾,养阴填精。

方药:左归丸。

08

中医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案例

国医大师李济仁在治疗高血压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认为,高血压的发生,其病变在肝,根源在肾。在临床实践中,他根据肝肾关系理论,成功治愈了多例高血压患者。

案例1:宋某,男性,58岁。主诉眩晕头胀,如立舟车,旋转不定,烦躁易怒,肢体作麻,失眠多梦,素嗜烟酒,宿有咳喘。诊见面色红赤,脉象弦劲,舌质红,苔薄黄。血压190/118mmHg。此肾阴不足,肝阳上扰,气亢血燥,阳盛风动,气与血并走于上之候,故血压升高。治宜平肝潜阳降压。方拟自制之平潜降压汤。

药用:磁石(先煎)30g,珍珠母(先煎)30g,炒决明子30g,天麻12g,钩藤(后下)12g,怀牛膝、夏枯草、白芍各12g,干地龙9g,青木香各9g。

5剂后眩晕大减,肢麻好转,血压下降为160/98mmHg。再投刺蒺藜、野菊花出入其间。25剂后,目眩头晕症状悉除,血压恢复正常,失眠亦见好转,唯咳喘旧恙依然。再宗原方去磁石、珍珠母,加肥知母、马兜铃、夏枯草各9g,以顾其本而善其后。经几次访问,该病至今未见复发。

案例2:陈某,男性,42岁。患者先天禀赋不足,经常自感眼冒黑花,耳鸣如蝉声,头额及后脑胀痛,不能左右顾盼,坐立不宁,精神萎靡,腰膝酸软,多梦遗精,稍劳则感头面发热,血压随即升高。脉细数,舌质绛,苔黄腻。血压186/110mmHg。

此肝肾素虚,复因烦劳过度,肝肾之阴益耗,风阳上袭,故血压高;又以肝开窍于目主筋,肾开窍于耳主骨,肝肾亏虚故眼花耳鸣,转侧起坐不利;肾失藏精封髓之职,故神疲梦遗;腰为肾府,虚则腰膝酸软。法当滋肾养肝以降其压。方用自制滋养降压汤化裁。

药用:山萸肉、炒杜仲、桑寄生、怀牛膝、泽泻、淫羊藿、巴戟天各15g,丹皮、玄参、栀子、青葙子各9g。

5剂后头脑胀痛略减,余症同前。按原方再服10剂,血压下降为166/100mmHg,唯头部转侧仍感不舒。原方去玄参、泽泻,加干地龙、臭梧桐、豨莶草各15g。再进30剂,血压趋于正常,头能左右顾盼,眼花耳鸣大有好转,精神亦振,夜寐见安,腰膝如常,唯夜间有遗精现象。再按上方增制首乌、刺蒺藜炼蜜为丸,以尽全功。服成药1个月后复查,诸恙均愈。至今2年,几次追访,一切正常。

案例3:丁某,女,45岁,教师。头痛数年,作辍无常。痛甚欲呕,心烦少寐,纳呆,便结。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血压186/100mmHg。

诊断:头痛(阴虚阳亢型)。

治法:养血柔肝,平肝潜阳。

处方:生龙牡(先煎)各20g,当归15g,石决明(先煎)各20g,川芎15g,生、炒白芍各15g,竹茹12g,延胡索15g,焦栀子10g,钩藤(后下)15g,夜交藤15g。

二诊:服药7剂,诸症皆瘥,投珍合宁片调理。血压值稳定在正常范围。

:头痛一症有外感、内伤。内伤头痛多责之肝、脾、肾。盖肝脏体阴而用阳,本例系肝体阴血不足,遂致肝阳木火易亢而循经上逆,头痛作矣。本例高血压患者症见头痛,遂方用四物汤去生地,加夜交藤,以养血柔肝;合以大剂鳞介类重镇潜降之石决明、生龙牡等,使当归、川芎辛散窜肆之弊受其遏制,而止痛之功却借以发挥,阴阳相燮,升降从顺,则痛若失,血压亦得以控制。

09

高血压的中医预防与保健

高血压的中医预防和保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调养:保持均衡的饮食,多摄取高纤维质的食物,避免高钠、高胆固醇食物,三餐定时定量。

  2. 生活规律:保持充足的睡眠,减少压力,保持情绪平稳。

  3. 适度运动: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或散步,有助于控制血压。

  4.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以免影响血压控制。

  5. 穴位按摩:常用穴位包括百会、风池、内关、太冲等,可帮助调节血压。

  6. 中药调理:如山楂茶、决明子茶等,具有辅助降压作用。

  7. 遵医嘱服药:即使感觉良好,也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药量。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结合中药、针灸等多种手段,不仅能有效控制血压,还能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高血压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