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广东美食:从荔枝到梅菜扣肉的千年韵味
苏轼与广东美食:从荔枝到梅菜扣肉的千年韵味
苏轼,这位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在被贬广东期间,不仅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还与当地的美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荔枝到梅菜扣肉,从西村鸡到芋头,苏轼用他的诗笔,为这些美食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苏轼在写这段诗词的时候,还在山东做着太守,那时候的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18年后他会被流放去广东,这一放,就是12年。
在这漫长而又无望的岁月里,苏轼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苏东坡。
日啖荔枝三百颗
在古代,广东虽被视为流放之地,但这里绝非蛮夷之所。广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唐宋时期,广东成为流放地首选,许多被贬的大臣来到这里,为这片土地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和思想。
苏轼对惠州荔枝的热爱可谓深入骨髓。在惠州,那一颗颗红缯般的外壳、紫绡般的膜、莹白如冰雪的瓤肉以及甘酸如醴酪的浆液的荔枝,让苏轼沉醉其中。他毫不掩饰自己对荔枝的喜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荔枝的钟情,更是让惠州荔枝名扬天下。后人读到这句诗,仿佛能看到苏轼在荔枝树下大快朵颐的场景,也对惠州荔枝充满了向往。
惠州荔枝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博罗拥有1500多年的荔枝种植历史,全县荔枝种植面积10万余亩,是广东荔枝主要产区之一,主要品种有妃子笑、桂味、糯米糍等。2018年3月,博罗“罗浮山荔枝”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欲向西子学扣肉
梅菜本是广东客家特产,历史悠久,闻名中外,是岭南三大名菜之一,历史上作为宫廷食品被称为“惠州贡菜”。梅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它经过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
据传苏东坡居惠州时,专门选派两位名厨远道至杭州西湖学厨艺。学成后,苏东坡让他们仿照杭州西湖的“东坡扣肉”,用梅菜制成“梅菜扣肉”,结果美味可口,爽口而不腻人,深受惠州市民的欢迎,成为惠州宴席上的美味菜肴。
梅菜扣肉的特点在于色泽酱红油亮,汤汁黏稠鲜美,扣肉滑溜醇香,肥而不腻,食之软烂醇香。梅菜能够吸收五花肉的油脂,使得五花肉带有梅菜的清香,两者相得益彰,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西村鸡与广东鱼鲜
惠州本地土鸡味道甚美,引得苏轼多次写诗赞美。“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苏轼在惠州与友人畅饮,尽情享用西村鸡的场景。惠州水产丰美,苏轼形容为“蛙鱼之乡”。虽已学佛戒杀,但面对东江出产的各类河鲜,苏轼还是忍不住一面口念佛经,一面“赤鱼白蟹箸屡下”。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却展现了苏轼可爱的一面,也反映了他对美食的难以抗拒。
这里的西村鸡现在大抵已经无从考证,推测可能是惠州本地出的惠阳胡须鸡。胡须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00至1700年前,是中国现存古老而又比较突出的地方优良肉用鸡种之一。
惠阳胡须鸡具有皮薄骨软的特点,这使得鸡肉在烹饪过程中更加容易入味,口感更佳。特别适合惠州当地的白切、盐焗做法。
芋头哪里挖
绍圣三年(1096年)除夕的前两日,苏轼与吴远游夜聊甚晚,肚中饥饿。一番搜刮下来,发现家中还有一些芋头。吴远游将芋头去皮,用湿纸包裹,再在火上烘烤。苏轼吃起来感觉甘甜清香,口感软糯细腻。于是,他写下了《记惠州土芋》一文,记录吴远游的做法。苏轼的这番记载让惠州人找到了芋头的正确打开方式,从此芋头糕、芋头粄、炸芋头等成为惠州的特色美食。
惠州富此物,然人食者不免瘴。吴远游曰:“此非芋之罪也。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过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乃能益气充饥。今惠人皆和皮水煮冷啖,坚顽少味,其发瘴固宜。”丙子除夜前两日,夜饥甚,远游煨芋两枚见啖,美甚,乃为书此帖。
芋头糕
芋头去皮洗净切丁,腊肠切成小丁,虾米洗净沥干水分。锅内放油烧热,将姜、蒜碎炒香后加入腊肠和虾米。加入芋头丁略炒,然后加入盐、白糖、鸡精、胡椒粉等调料炒匀。粘米粉加清水拌至糊状,再倒入开水调成生熟浆。将炒好的芋头丁倒入生熟浆中拌匀。蒸盘刷上一层食用油,将拌好的芋头浆倒入蒸盘中,上锅蒸30分钟。蒸好后撒葱花切块即可食用。芋头粄制作流程与芋头糕类似,但在配料和形状上有所区别。
最后怎么也要来个青菜
苏轼爱酒,在惠州时他发现了蔬菜是解酒美食。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他与幼子苏过游白水山归家后饮酒,“食余甘煮菜”。东坡住嘉祐寺时,经常“夜半饮醉,无以解酒,辄撷菜煮之”。苏轼闲暇喝酒时也配以葵羹,如他在《新酿桂酒诗同赋此酒》中写道:“烂煮葵羹斟桂醑”。
惠州土产菜蔬质量上乘,苏轼形容所种出的蔬菜“味含土膏,气饱风露,虽粱肉不能及也”。他认为芥蓝如香蕈,白菜如羊羔、嫩猪肉一般美味,萝卜比鸡肉还好吃。
时至今日,惠州的福田菜心以其独特的爽口、无渣、清甜而闻名天下,在2016年11月2日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