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干书院文化:从东山书院到“文化甲江南”
余干书院文化:从东山书院到“文化甲江南”
余干县,这座有着"文化甲江南"美誉的古城,自宋代以来,书院文化便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从东山书院到忠定书院,从澹湖书院到礼吾书院,这些古老的学府不仅见证了余干千年的文化传承,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理学名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干,探寻这些书院背后的故事。
书院从北宋到清末,在我国学校教育史上历经千年,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教育制度。南宋时由于官学的败坏,理学的兴盛,私人讲学的书院日趋繁荣。
余干县文风鼎盛,从宋始建的东山书院等多所书院,揭开了余干古代文明神秘的面纱,这种适应唐宋之际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思想、经济、文化、教育不断发展的书院制度,历经宋、元、明,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在近千年历史中,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促进了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学术的昌盛,成就了曹建、柴元裕、史泳、赵汝靓、刘伯正、胡志仁、胡居仁、张吉、段藻等理学家,使余干县成为理学名区,赢得"文化甲江南"美誉。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位于县城东山岭南侧。南宋淳熙五年(公元1178年),由丞相赵汝愚从弟赵汝靓创建。建筑为木质结构,主要有云风堂、丽泽堂、谨独堂、集义堂、文昌宫,并附有孝亭祠、古城祠、理学祠、魁星阁、望湖亭等建筑。院前有石阶段04级直达街市,阶下有石坊名“入德之门”。南宋大理学家朱熹讲学于此。
当年余干是理学名邑,全国理学家57人,余干籍的就有赵汝愚、赵汝靓、曹建、饶鲁、柴元裕、刘伯正、柴中行七人,其中汝愚、汝靓兄弟与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交游甚密。为了宣扬理学和教化赵氏子弟,在朱熹的影响下,赵汝靓于1178年在东山岭羊角峰创建了东山书院,后几经扩(重)建、修葺,成为理学名儒游学和教授全县士子的学校,并由私办发展成官办。
1196年正月,赵汝愚在贬永州途中病故,归葬故里,朱熹来余干吊唁,忿而留住书院,一边讲学,一边注释《离骚》,使东山书院名声鹊起,成为除白鹿洞书院外,在江西很有影晌的书院之一,与陆九渊主持的贵溪象山书院和辛弃疾创办的铅山稼轩书院齐名。东山书院基本照搬了白鹿洞书院的办学模式。主持人称山长,下设主讲,副讲、助教等职,课程主要是学习《四书》、《五经》及理学家的“讲义”、“语录”等。东山书院历时约730年,曾两度废弃,经过五次重建,共有七位名士为之作记,直到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东山书院改办小学教员讲习所,才完成其历史使命。
南宋末年,因赵汝靓子孙穷困,书院被跟随知州来余干当差的北方人所据有。据道光版《余干县志》,宋恭帝被金兵虏滞幽燕之地的第三年(1277年),邑人李荣庭不忍心书院被废弃,变卖家产,倍价赎回,重办书院。并托人捎信给谢枋(bǐng)得(宋末弋阳县人,号叠山,进士,曾任信州知州,宋末爱国英雄,抗金失败后,元兵劝降,他绝食五日而死),意欲请其坐堂,谢枋得在军务十分繁忙之际,作《东山书院记》,赞扬李荣庭,志向高远,深明大义。并把他与历史上重视教育的圣贤伊尹、傅说相类比,认为他“亦知学之有功于天地”。李荣庭是南宋名将李显忠的孙子。李显忠在抗金北伐失败后,谪迁筠州(治所在今江西高安市),途经余干,其子李思颜便定居余干县北隅。李荣庭即李思颜儿子,是当时余干著名的有识之士。
元顺帝至正(1341~1370)末,天下大乱,院屋又被战火所焚。此后百余年,东山书院首次被废弃,院址被昌国寺占用。直至明孝宗弘治二年(1489),知县沈时从寺中取回基地,重建东山书院,恢复旧观。时任江西承宣布政使司的参政(从三品,相当于今省长助理)、余干鹭鸶港乡湾头村人刘宪作《东山书院记》,详细记述了重建过程,盛赞县令沈时等人重修书院,“其有功于世教不少,非徒一朝游观之乐而已也。”
东山书院旧貌
不久,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姚源王浩八等发起抗暴起义,东山书院又被战乱焚毁。正德六年江西布政使(相当今省长)任汉捐资百金,右参政董朴捐资五十金,倡议复建。又因羊角峰,孤峻多风,不宜讲学,提出将书院迁至中峰(今余干宾馆中楼处),于是令知县徐冠丈量中峰地。东西得二十八丈,南北七丈。居中建堂五间,南向,东仍建云风堂,祀朱文公、赵氏兄弟及邑贤曹建、饶鲁、柴元裕、柴中行、刘伯正等人;西建讲堂;又建东西廊房,供主讲学者居住。江西提学副使李梦阳曾撰《东山书院记》详述其事。
明神宗万历二年(1574)书院被改为官署,这是东山书院笫二次被废弃。八十年后的清顺治十年(1653),江西屯田道员翟凤翥巡察余干县,责令知县宁缵宗重建,以维持世教。1654年动工,四年建成书院堂屋三间,中祀朱文公、赵忠定公。两廊祀邑贤,加祀明代胡居仁、张吉、苏章、李颐诸公。时任饶州知府翟凤翥为之作《重修东山书院记》。
因这次重修的书院低矮、促狭,所祀先贤合聚一室,不利于举办祭祀活动。康熙十二年(1673),本邑知县江南龄与士民胡思韶、张珩、章雨化等,共议改扩建之事,得到士绅积极响应,对祀贤堂、大讲堂等进行了扩建。江南龄撰《重修东山书院记》,详记其事。到乾隆时,堂宇多有损坏,楹柱几近倾折。乾隆十四年(1759)县令陈才倡议重修,但事未实行,他便离任了。继任知县李世仁以建书院为急务,自捐薪资先建了理学祠,作为首倡。一时士绅纷纷响应,捐资分建。不到三个月,门堂、斋舍焕然一新。此次集资分建,规模最大,用时最短,五月十三日开工,七月十七日落成,共建有亭室28间,计有理学祠3间,云风堂3间,丽泽堂2间,斋房1间,望湖亭1所,张吉专祠1所等。江西学政张拜赓、分巡道顾锡鬯(chàng)分别撰写《重修东山书院记》,述其盛况。
及至嘉庆时,书院失修又40余年,栋宇朽坏,墙垣倾颓,以祀先贤则不敬,以处后学则不安。学使汪郡伯借修县城考棚之机,让捐资士绅,计粮捐费,致修考棚之资剩余颇多,于是汪学使拨其一半,重修书院。于嘉庆十五年(1810)动工,三年落成。此次重建,规模更加宏大,中有云风堂,前有干越亭,西有集义堂,西南为谨独堂,东为丽泽堂,再东为文昌宫,宫前为魁星阁。
知县董澜作《重修东山书院记》,述其来龙去脉。同治七年(1868),邑人又进行了一次较大修缮,惜无具体记述。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东山书院于1912年被改为小学(文学)教员讲习所,次年更名为师范讲习所。1926年改作国民党余干县党部。1942年书院被日寇纵火烧毁大部分,仅存集义堂。1943年,改建成中山堂。1959年改为东山疗养院,后扩建为县委招待所(余干宾馆前身)。
东山的西峰有池,泉自池周石下渗出,秋冬不涸,清澈可鉴。据说北朝齐梁年间,有龙蟠池中,故名龙池。池边建有乘风亭,朱熹在东山书院讲学、注《离骚》时,常在亭中休息;又在龙池洗笔砚,以致池水变黑,人称“墨池”。每当皓月当空,清风徐来,微波轻漾,俯视池水,似有明月坠池之感,故有“龙池夜月”之景,为东山八景之一。东山书院门外有石阶九十余级,阶下朝半边街(今东山大街)有入德之门坊。建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道光三年(1823),中丞程君题“明体达用”匾额和“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联语,表明东山书院“经世致用”的办学理念。
东山书院为余干士子提供了求学的场所,也为名儒处士提供了学术研究的天地,宋明以来,余干乡贤,多出于此;朱熹在东山书院讲学、注《离骚》,并亲自为“云风堂”题额,后人还在院中树立“朱熹注离骚处”石碑,以示纪念,这大大提高了书院的品位与知名度;曹建、饶鲁等理学名家在游学、论辩的同时,撰写出许多理学专著,不仅为余干人文历史平添了若干亮色,而且为全国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至于书院实行的教育“开放”——听讲者不受地域和学派限制,并允许中途易师,教学中提倡问难论辩,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习惯——这些教学特点,对于今天进行教学改革,仍有一定参考价值。
2007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曾专门题写《东山书院赋》,并由其夫人张锦裳手书,转赠县有关部门。后勒石二尊,分别置于东山中峰和市民公园。
其他书院
忠定书院,位于县城琵琶洲。南宋淳祐初(公元1241—1245年)右丞相赵汝愚之子赵崇宪任奉议郞时建,以其父溢号忠定称之。同时还建有籝金楼,收藏各种书籍。
澹湖书院,位于县城东北石虹山,原华林岗乡石山村。相传始建于清代,以近澹湖得名。邑人段藻讲学于此。当时来学者很多,乐平胡羽尧、波阳程步渠、万年王镜航皆出其门下。
礼吾书院,位于原五雷乡大梧村。明理学家胡居仁讲学于此。
碧峰书院,位于原五雷乡碧霄峰,以山而名。明理学家胡居仁建,并讲学于此。
南谷书院,位于原五雷乡南谷张家附近。明成化间(公元1465—1487年),理学家胡居仁建,并讲学于此。当时四方来学者,接踵而至。
洪崖书院,位于瑞洪镇瑞洪街。明代所建,以书在洪崖乡得名。今改为瑞洪小学。
忠敬书院,位于黄金埠镇黄金埠街。初建不详,有郡守王必达记。今改为黄金埠小学。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感谢图片拍摄作者及图片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