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焦秉贞笔下的十二位传奇贤后
清代画家焦秉贞笔下的十二位传奇贤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后"不仅是对一位皇后品德的最高赞誉,更是对她们以智慧与仁爱治理后宫、辅佐君王的肯定。清代画家焦秉贞的《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以精湛的画艺,将十二位跨越西周至明朝的贤后形象定格于绢素之上,每幅画作都凝结着一段动人的历史佳话。
谈及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明代时期涌现出了一位革新性的人物画家——曾鲸(公元1568-1650年),字波臣,籍贯福建莆田,后迁居金陵(今南京)。他独辟蹊径,彻底颠覆了传统人物肖像画的技法,摒弃了依赖粉彩层层渲染的传统方式,转而运用淡墨精妙地勾勒出人物面部的阴影与凹凸感,每幅作品均经数十层烘染,力求极致,直至满意方止。这一创新之举,不仅赢得了广泛赞誉,更吸引了大批追随者,共同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波臣派”。
在曾鲸之后,又有一位杰出的画家焦秉贞,他承前启后,不仅继承了传统绘画的精髓,更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与理念,开创了“西学派”,与禹之鼎的“白描派”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中国肖像画史上的三大流派。焦秉贞的代表作之一,便是一套精心绘制的《历朝贤后故事图》。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清,焦秉贞绘,绢本,设色,12开,每开纵30.8厘米,横37.4厘米。
此套图册,选材自中国历史上那些以德行著称的皇后、太后故事,跨越西周至明朝,精选了包括西周文王之母太任、武王之母太姒,东汉明德马皇后、和熹邓皇后,北宋慈圣曹皇后、宣仁高皇后,以及明仁宗诚孝张皇后等在内的12位贤后事迹。每开一册,皆是一则动人的贤良淑德故事,如“葛覃親采”展现勤勉持家,“含饴弄孙”描绘天伦之乐,“教训诸王”体现母仪天下,“戒饬宗族”彰显家族治理智慧……共计12幅,每一幅都是对古代女性美德的颂扬与传承。
身衣练服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身衣练服
此画灵感源自《后汉书·皇后纪上》中明德马皇后的佳话:“自马皇后登临后位,其谦逊谨慎之心更甚往昔……常着粗布大练,裙边不加奢华之饰。”李贤先生的注解更添一抹历史韵味:“大练者,实为质朴之大帛也。”于是,“马后大练”便成了后妃中俭朴之风的代名词,流传千古。
画家妙笔生花,将这一经典故事跃然纸上,不仅重现了马皇后那朴素无华、以身作则的高尚形象,更巧妙地借古喻今,意在通过马皇后的懿德典范,向宫廷深处传递一股清新的节俭之风。在这幅画中,马皇后身着简朴的练服,神情淡然,仿佛正以一种无声的力量,告诫着所有妃嫔:真正的尊贵,不在于衣物的华丽,而在于内心的纯净与品德的高尚。
葛覃亲采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葛覃亲采
这幅画温婉地描绘了西周文王之母太任的贤淑身影,以及她勤俭持家、亲力亲为的动人场景。画中,太任身着朴素,手执葛藤,于田野间轻盈劳作,展现了一幅“葛覃亲采”的和谐画面,寓意着即便是尊贵如王后之母,亦不忘本,以勤劳仁厚为家国树立典范。画家以细腻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将太任的懿德与智慧凝聚于这幅作品之中。
麟趾贻休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麟趾贻休
此幅图灵感源自《诗经·国风·周南》中的《麟之趾》,以那悠扬古朴的诗句“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为引子,巧妙地隐喻了西周武王之母太姒的贤淑与德泽广被。
在这幅画作中,虽未直接描绘太姒的形象,却通过麒麟这一吉祥瑞兽的象征,寓意太姒如同麒麟般,以其高尚的品德与智慧,为周王室乃至整个国家带来了繁荣与昌盛。麒麟的趾、定、角,分别象征着太姒对家族的教化之功、对姓氏的绵延之德,以及对公族的振兴之力,振振有声,流传千古。
濯龙蚕织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濯龙蚕织
画作生动再现了东汉明德马皇后的一则佳话,源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画面中,虽未直接描绘马皇后亲自蚕织的场景,却通过一系列细腻入微的情节安排,展现了马皇后以身作则、倡导节俭与仁爱的深邃懿德。
故事讲述了马皇后在面对宫廷火灾时,自责于心,寝食难安,甚至因此取消了原定的谒陵之行,体现了她严于律己、勇于担当的高尚品质。同时,她还严格要求家族成员及外戚,对奢侈浪费之风零容忍,一旦发现便严厉惩戒,而对于那些谦逊朴素、品行端正的亲属,则给予温言鼓励和物质奖赏。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马皇后亲自倡导并设立了织室,于濯龙园中养蚕织布,以实际行动引领后宫及贵族女性回归质朴,共同营造了一个节俭朴素、和谐共处的宫廷环境。
孝事周姜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孝事周姜
画家精心选取了古代贤后太任(亦称大任)孝敬其婆母周姜(亦称太姜)的感人故事。太任,作为周文王的母亲,出身于挚任氏,以端庄贤淑、德行兼备著称,被王季(季历)选为妃子。而周姜,则是古公亶父之妻,王季之母,更是周文王的祖母,一位深受尊敬的长辈。
此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太任尽心尽力、无微不至地侍奉周姜的情景,展现了太任作为儿媳的孝顺与恭敬。画面中,或许没有直接的对话与动作,但那份深藏于心的敬爱与关怀,却通过太任的眼神、举止以及周遭温馨和谐的氛围,被生动地传达出来。画家创作此画,旨在通过太任孝事周姜的典范,弘扬封建社会中尊老爱幼、孝顺长辈的伦理纲常。
约束外家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约束外家
源自《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中的一段记载,描绘了东汉明德马皇后对于外戚家族严格约束、防止其骄奢放纵的智慧与决心。
通过一幅生动的场景来隐喻其背后的深意:昔日,当马皇后途径濯龙门时,目睹了外戚家族成员问安归来的盛大场面,车马络绎不绝,如同流水游龙,仆从们身着华丽服饰,甚至超越了宫廷御者的规格,这一幕深深触动了马皇后的心。她深知,若任由外戚家族如此张扬奢侈,必将对国家社稷造成不良影响。
于是,马皇后果断采取措施,对外戚家族进行了严格的约束与规范,不仅限制了他们的物质享受,更强调了谦逊朴素、守礼守法的重要性。画家通过这幅《约束外家》,巧妙地展现了马皇后作为后宫之主,不仅以身作则,更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坚定的决心,维护了宫廷的秩序与稳定,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戒饬宗族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戒饬宗族
以东汉和熹邓皇后邓绥为原型,取材自《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中的记载,展现了邓皇后作为一位贤后,对于宗族子弟教育的深切关怀与严格教导。
邓皇后,名讳绥,出身显赫,乃太傅邓禹之孙,其父邓训曾任护羌校尉,其母阴氏则是光烈皇后的从弟之女。邓皇后后来荣登太后之位,她不仅自身品德高尚,更将这份美德延伸至对宗族子弟的培育上。在邓太后的倡议下,她征召了和帝的弟弟济北王、河间王等宗室中五岁以上、四十岁以下的男女子弟,以及邓氏近亲中的三十余名子孙,为他们开设了专门的邸第,提供学习经书的机会,并亲自监督考试,确保教育质量。
对于那些年幼的子弟,邓太后更是关怀备至,为他们安排了师保,使他们能够朝夕入宫,接受她的亲自抚循与教导。邓太后以深厚的母仪之爱,不仅传授他们知识,更以身作则,传授为人处世的道理,使得这些宗族子弟在她的关爱与教诲下茁壮成长。
教训诸王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教训诸王
源自《后汉书·马后纪》中的一段佳话,描绘了东汉明德马皇后以其非凡的智慧与远见,在宫廷中不仅以母仪天下著称,更在教导皇室子弟方面展现了卓越的能力与深沉的爱心。
故事发生在建初元年,当时皇帝有意封赏马皇后的母家亲戚,即她的舅舅们以爵位,但遭到了马皇后的婉拒。面对皇帝的再次请求,马皇后以一番肺腑之言回应,她表示自己的考虑并非仅仅为了博取谦逊之名,而是深恐此举会让皇帝背负上不能广施恩泽的误解。她强调,真正的孝道在于使双亲安乐,而自己性格刚直急躁,需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谦逊与顺和。她更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利益,提出待国家安定、边境清平之时,再行此事,届时她只愿含饴弄孙,不再过问政事。
含饴弄孙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含饴弄孙
画作生动再现了东汉时期明帝皇后马氏(即马皇后,大将马援之女)晚年时的淡泊与贤德。马皇后以她的智慧与品德,在后宫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她始终秉持着不干涉朝政的原则,以家庭和谐与国家稳定为重。
随着明帝的离世,其子章帝即位,马皇后也步入了人生的晚年。面对权力的诱惑与家族的期望,她展现出了非凡的胸襟与远见,对章帝表示:“我今后只愿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不再过问政事。”这句话不仅表达了她对家族亲情的珍视,也透露出她对国家政治生态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禁苑种谷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禁苑种谷
曹太后(1016-1079),即慈圣光献皇后,她出身名门,为北宋名将曹彬之孙女,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品格与智慧。在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她正式被册立为皇后,后随英宗即位而尊为皇太后。
曹太后性格慈爱且节俭,尤为重视农业生产,深知稼穑之艰难与国家之本在于农。因此,她身体力行,在宫廷禁苑之中开辟出一片土地,亲自种植谷物,并饲养蚕桑,以此作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与尊重。她的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身为皇室成员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关怀,也体现了她崇尚自然、崇尚劳动的高尚情操。
女中尧舜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女中尧舜
以宋代高太后(宣仁圣烈皇后)为主角,生动展现了她在历史长河中的卓越贡献与非凡形象。高太后,作为一位女性统治者,其治国理政的才能与智慧,被后世誉为“女中尧舜”,与古代传说中的贤明君主尧、舜相提并论,足见其地位之尊崇。
据《宋史·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传》记载,高太后执政期间,以恢复并巩固祖宗法度为己任,全面推行宋仁宗时期的仁政,致力于国家的繁荣与民众的福祉。在她的精心治理下,宋朝迎来了一个被后世称为“元佑之治”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成为了宋朝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高太后不仅具备卓越的治国才能,更以高尚的品德赢得了朝野上下的尊敬与爱戴。她终身秉持清廉自守的原则,对于文思院等皇家机构所进献的各类物品,无论大小贵贱,一概不取,展现了其超凡脱俗的廉洁风范。她的这些行为,不仅赢得了百姓的拥护与爱戴,更为后世树立了女性统治者的典范。
亲掖銮舆
《历朝贤后故事图》册·亲掖銮舆
画家细腻描绘了明朝宣宗皇帝对皇太后深切的孝心与尊崇之礼。画面中,太后出游西苑,皇后及众皇妃随侍在侧,一派和谐融洽的宫廷景象。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宣宗皇帝亲自为皇太后搀扶銮舆,一步步登上万岁山之巅,这一举动不仅彰显了母子情深,更体现了皇帝对孝道的身体力行。
在万岁山上,宣宗皇帝不仅恭敬地为太后献上美酒,以表长寿之祝,还亲自献上诗篇,颂扬太后的德行与恩泽,将宫廷中的温馨与崇敬之情推向了高潮。这一幕,不仅是对太后尊贵地位的认可,也是对封建伦理纲常中“孝”这一美德的最高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