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创新引领医疗新突破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创新引领医疗新突破
中日友好医院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持续领跑,不仅在肿瘤治疗、心力衰竭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还创新性地开发了肛瘘手术新术式,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和希望。
中西医结合创新战略
中日友好医院作为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承担着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的重要使命。2024年3月,由中国科学院仝小林院士、侯凡凡院士共同牵头的“中西医结合创新范式战略研究”项目在该院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通过文献调研、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全面了解当前中西医结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为未来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肿瘤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新突破
在肿瘤治疗领域,中日友好医院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神经内分泌肿瘤为例,医院主办的第八届神经内分泌肿瘤中西医结合研讨会吸引了80余位专家参与,会议直播点击量突破4800次。会上,专家们围绕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规范化诊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食管癌治疗方面,医院中西医结合肿瘤内科主任贾立群团队通过中医扶正通膈方联合西医的免疫治疗、化疗,成功改善了一名局部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进食困难问题,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了条件。这一创新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减轻了放化疗的不良反应。
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的协同优势
心力衰竭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而中西医结合为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脏内科在史载祥教授的带领下,采用中医药升陷祛瘀的治疗方案,显著改善了患者症状,提高了心脏功能。目前,该科室已开展多项临床研究,并获得多项国家及省部级资金支持。
肛瘘手术:创新术式填补空白
在传统中医理论的基础上,中日友好医院肛肠科主任郑丽华创新性地开发了高位肛瘘虚实挂线术。这一术式避免了传统手术多次紧线的痛苦,具有括约肌损伤少、术后瘢痕轻、保护肛门功能等特点,显著提高了肛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患者受益:生存率与生活质量双提升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改善了生活质量。例如,在食管癌治疗中,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在心力衰竭治疗中,中医药的加入有效改善了患者症状,减少了住院次数。肛瘘手术的新术式则大大减轻了患者的术后痛苦,提高了治疗满意度。
未来展望:中西医结合的广阔前景
尽管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和外延尚缺乏科学定义,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领域缺乏统一的评判标准。未来,中日友好医院将继续深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和实践,推动建立统一的诊疗规范和评价体系,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日友好医院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创新和突破,不仅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医疗事业贡献了宝贵的经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临床实践的持续优化,中西医结合必将在未来的医疗体系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