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窦病变预警:胃癌筛查新进展
胃窦病变预警:胃癌筛查新进展
2024年最新发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显示,胃癌仍然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22年新发病例达35.87万例,死亡26.04万例。专家指出,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与早诊早治,可以有效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降低死亡率。特别是胃窦部位,作为胃癌的高发区域,其病变预警尤为重要。
胃窦:胃癌的“重灾区”
胃窦,又称为幽门窦,是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位于胃的最低处,介于胃体和幽门之间。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分泌胃酸和消化酶参与食物的初步消化,并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调节食物向十二指肠的排空速度。
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和功能,胃窦成为胃炎、胃溃疡乃至胃癌的高发区。研究显示,胃窦和幽门的远端癌在高危国家最为常见,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等因素密切相关。
最新筛查指南:谁需要特别关注?
2024年版胃癌筛查指南明确指出,以下人群属于胃癌高风险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筛查:
- 年龄≥45岁
- 居住在胃癌高发地区(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界定,年龄标化发病率>20/10万)
- 一级亲属中有胃癌病史
- 幽门螺杆菌感染检测阳性
- 有吸烟、重度饮酒、高盐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
- 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疾病
对于高风险人群,指南建议每5年进行一次内镜检查。而对于已经出现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的患者,筛查间隔需要缩短: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患者每3年检查一次,累及胃底或全胃的患者则需要每年检查一次。
胃镜检查迎来“无痛”时代
传统的胃镜检查因侵入性和不适感,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磁控胶囊胃镜等新技术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磁控胶囊胃镜是一种新型的、无痛、无创、无需麻醉的胃镜检查技术。患者只需吞服一颗胶囊,在医护人员的操控下,胶囊会在胃内各个角落有序“漂流”和“观察”,完成胃部检查。这种检查方式安全舒适,诊断准确率与传统胃镜高度一致,且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
更令人振奋的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刘思德教授团队研发的智能胶囊胃镜系统。该系统通过连接手机App操作,用户吞服胶囊后,通过变换体位引导胃镜胶囊移动,拍摄胃部数码影像,并在手机上展现。整个检查过程只需20分钟,系统能够自动上传图像并生成检查报告。该系统与电子胃镜相比,诊断一致率达到了99.4%,并已获得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认证。
早筛早治,预防胜于治疗
胃癌的预后与诊断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显著提高,而晚期胃癌的治疗效果则较差。因此,定期进行胃癌筛查,特别是对胃窦等高发部位的检查,对于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
专家建议,高风险人群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尤其是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每6-12个月至少做一次检查。对于普通人群,也应从45岁开始进行首次胃镜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决定后续筛查频率。
保护胃窦健康,预防胃癌,从定期筛查做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胃癌筛查正变得越来越便捷和舒适。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用科学的方法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