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男童接种疫苗后仍因狂犬病死亡,专家详解如何科学预防
3岁男童接种疫苗后仍因狂犬病死亡,专家详解如何科学预防
狂犬病,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毛骨悚然的疾病,近期再次引发公众关注。4月21日,河南南阳市一名3岁男孩被狗咬伤,尽管随后接种了狂犬病疫苗和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但仍因疑似狂犬病发作,于5月9日抢救无效死亡。这一悲剧再次敲响了警钟:狂犬病的威胁从未远离,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
狂犬病是一种由狂犬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犬类传播,99%的人类病例由狗传播。这种疾病一旦发作,几乎无药可救,死亡率高达100%。更令人不安的是,狂犬病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周至数月,在此期间,患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症状,但病毒已经在体内悄然繁殖。
狂犬病的症状通常分为三个阶段:
前驱期
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些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会对声、光、水的刺激变得敏感,出现喉头发紧等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在已经愈合的伤口和伤口神经支配区会出现疼痛、麻木、瘙痒或蚂蚁爬样的感觉,这通常是狂犬病发病的预警信号。
兴奋期
患者会表现出极度的兴奋和恐惧,对水和风的刺激异常敏感,甚至听到流水声或感受到微风都会引发剧烈的咽肌痉挛。这种症状被称为“恐水症”,是狂犬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之一。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多汗、流涎、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等症状。
麻痹期
随着病情进一步恶化,患者会迅速陷入昏迷,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迟缓性瘫痪等严重症状。这一阶段持续时间虽短,但病情极其危急,最终往往导致患者死亡。从发病到死亡,整个过程通常不超过6-7天。
狂犬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
动物咬伤或抓伤:这是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尤其是被感染狂犬病病毒的犬类咬伤。
接触粘膜:如果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的唾液接触到人的眼睛、口腔或开放性伤口,也可能导致病毒传播。
野生动物传播:除了犬类,蝙蝠、浣熊、狐狸等野生动物也是重要的传播源。在一些地区,野生动物已成为狂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其他罕见途径:包括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移植受感染的器官等,但这些情况极为罕见。
虽然狂犬病的后果极其严重,但它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措施:
为宠物接种疫苗:这是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定期为犬类接种狂犬病疫苗,可以有效阻断病毒传播。
伤口处理:如果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应立即用肥皂和水彻底清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尽快就医。
暴露后预防:根据医生建议,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和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高风险人群预防:对于兽医、动物控制人员等高风险职业人群,建议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
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不要试图喂食或接触野生动物,特别是在它们表现出异常行为时。
值得注意的是,狂犬病疫苗的研发正在取得重要进展。最新研究显示,mRNA狂犬疫苗LVRNA001在动物实验中表现出色,仅需两针即可提供100%的免疫保护,且相比传统灭活疫苗产生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反应。这一突破为未来狂犬病的预防带来了新的希望。
狂犬病虽然可怕,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我们可以有效降低其威胁。让我们共同努力,提高防范意识,为构建一个没有狂犬病的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