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重拳出击,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青岛重拳出击,电信诈骗无处遁形
2024年,青岛市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数同比下降39.1%,群众财产损失同比下降46.8%。这一显著成效的背后,是青岛市委、市政府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政治任务和民生工程,通过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构建闭环防控体系,全方位、全流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
构建闭环防控体系
围绕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活动“案前反制、案中阻断、案后止损”等重要环节,青岛构建了闭环防控体系。在案前反制环节,强化涉诈信息监测预警处置,关停涉诈号码30余万个,拦截诈骗类短信230余万条;在案中阻断环节,健全完善预警劝阻流程,通过见面、电话、语音、短信等方式,分级分类预警劝阻99.5万人次,预警后被骗率压降至0.05%;在案后止损环节,落实快速保护性止付措施,挽回群众损失9100余万元。
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
青岛市委、市政府将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作为政治任务、民生工程,压紧压实党政主体责任、行业监管责任和地方属地责任。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执法检查、专题询问,督促行业部门切实履行法定职责,强力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市政府健全完善联席会议机制,深入落实重点区(市)、行业通报提示、约谈警示、挂牌督办等措施,不断将“反诈人民战争”推向深入。
科技赋能精准打击
青岛公安机关依托大数据和智能化手段,提升预警和打击的精准度。通过建立反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与公益诉讼检察衔接协作机制,联合开展严打刷单炒信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手机卡实名制监管。常态化开展反诈宣传“六进”活动,启动反诈“亮屏工程”,成立反诈青年志愿者联盟,构建家校反诈体系,持续完善易感人群库,对学生、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点对点精准宣传,筑牢反诈屏障。
创新反诈宣传模式
2024年,青岛持续推进“全民反诈、守护平安”主题宣传,常态化开展反诈宣传“六进”活动1.8万余场次。启动反诈“亮屏工程”,覆盖全市2000辆公交车、6座交通枢纽和8条地铁线169座车站。组织“反诈百日宣传活动”,每周开展反诈直播,加强立体化、全矩阵宣传报道。成立反诈青年志愿者联盟,构建家校反诈体系,发送反诈公益提示短信1.28亿条,持续完善易感人群库,对学生、老年人等重点群体,点对点精准宣传,筑牢反诈屏障。
典型案例彰显成效
2024年11月24日18时许,青岛市公安局市北分局刑侦大队反诈中队接到预警:辖区王女士准备了19.8万元现金,约定次日交给网上“投资大师”用于炒股。反诈中队会同开平路派出所民警立即赶赴王女士家中进行劝阻,使王女士避免了经济损失。
电信网络诈骗是可防性犯罪,事后打击不如事先防范。2024年,青岛对全部电诈案件“不分案件大小、不分案值高低”,全方位、全流程,深挖彻查、应打尽打。“大案攻坚”和“小案快侦”同步开展,“打击电诈”和“铲除黑灰产”同步推进。发起黑灰产集中整治百日行动、纵深推进夏季治安整治、部署冬季打击突出违法犯罪行动,持续开展集中抓捕、集群战役,全方位围剿电诈犯罪,对境内外电诈分子形成强力震慑,青岛市电诈发案数和损失数持续保持下降态势。同时,青岛严打刷单炒信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严格手机卡实名制监管,全市涉案“两卡”数量同比下降22%。
电信网络诈骗不仅触犯法律,还会受到多部门联合惩戒,严重影响个人生活和社会信誉。公众应提高警惕,远离此类犯罪活动,共同维护网络安全与社会和谐。青岛的经验表明,通过构建闭环防控体系、强化涉诈信息监测预警、实施全方位全流程打击,以及广泛开展反诈宣传教育,可以有效减少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保护市民的财产安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市民的安全感,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