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科学控糖新姿势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科学控糖新姿势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其主要作用是抑制肝糖原输出,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单药治疗可使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下降1.0%~1.5%。正确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对于控制血糖至关重要。
服用方法和剂量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的服用方法和剂量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和药品说明书。一般推荐的起始剂量为每次0.25g,每日两次,餐前服用。大约一周后,如果血糖控制不满意,剂量可以增加至每日三次,每次0.25g。根据需要,剂量可以逐步增加,直到达到最大推荐剂量。
值得注意的是,肠溶片需要在餐前半小时口服,且不能掰开、碾碎或咀嚼后服用。这是因为肠溶片外面包裹了一层特殊外衣,在胃里不会溶解,到小肠后再被溶解吸收,这样可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药物相互作用
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与其他药物合用时需谨慎,以下是一些重要的药物相互作用:
- 与胰岛素合用:可增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 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合用:具协同作用,较各自的效果更好。
- 与西咪替丁合用:二甲双胍的血浆和全血AUC增加,但两药单剂合用,未见二甲双胍清除半衰期改变。
- 与某些可引起血糖升高的药物合用:如噻嗪类药物或其他利尿剂、糖皮质激素、酚噻嗪、甲状腺制剂、雌激素、口服避孕药、苯妥英、烟碱酸、拟交感神经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异烟肼等时要密切监测血糖,而在这些药物停用后,要密切注意低血糖的发生。
特殊人群用药
- 儿童患者:10-16岁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本品的最高剂量为2000mg,不推荐10岁以下儿童使用本品。
- 老年患者:65岁以上老年患者使用二甲双胍时应谨慎,并定期检查肾功能。通常不用最大剂量。不推荐80岁以上的患者使用本品,除非肌酐清除率检查表明肾功能未降低。
- 肾功能不全患者:二甲双胍在eGFR<45 ml/min/1.73m^2的患者中慎用或减量使用,在eGFR<30 ml/min/1.73m^2的患者中禁用。
临床研究进展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年版)》指出:二甲双胍是控制高血糖的基础治疗药物,在无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或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心肾保护强适应证的情况下,建议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的首选一线降糖药物并一直保留在治疗方案中。因改善心肾临床结局需要优先使用GLP-1RA或(和)SGLT2i治疗时,二甲双胍可作为联合治疗方案首选的降糖药物。
二甲双胍的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效应,若患者能够耐受,建议逐渐加量至最佳有效剂量。二甲双胍起效最小剂量为500 mg/d,最佳有效剂量2000 mg/d,成人最大推荐剂量2550 mg/d。
在药物联用方面,《共识》指出:二甲双胍单药治疗可使HbA1c下降1.0%~1.5%,并可与其他任何降糖药物联合治疗,以进一步改善血糖控制。其中,在二甲双胍最大耐受剂量基础上早期联合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DPP-4i)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长期血糖控制。二甲双胍与胰岛素联合可以减少胰岛素用量并降低胰岛素治疗带来的体重增加和低血糖风险。
安全用药提示
使用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时,需定期监测血糖和肝肾功能。同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 口服本品期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以减少乳酸中毒的发生,尤其是老年患者更应定期检查肾功能。
- 肝功能不良:某些乳酸性酸中毒患者合并有肝功能损害。因此有肝脏疾病者应避免使用本品。
- 应激状态:在发热、昏迷、感染和外科手术时,服用口服降糖药患者易发生血糖暂时控制不良,在此时必须暂时停用本品,改用胰岛素。代应激状态缓解后恢复使用。
- 对1型糖尿病患者,不宜单独使用本品,而应与胰岛素合用。
- 应定期进行血液学检查。本品治疗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罕见。如发生应排除维生素B12缺乏。
- 单独接受盐酸二甲双胍片的患者正常情况下不会产生低血糖,但当进食过少,或大运动量后没有补充足够的热量,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例如磺脲类药物和胰岛素),饮酒等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需注意。
- 老年、衰弱或营养不良的患者,以及肾上腺和垂体低下、酒精中毒的患者更易发生低血糖。老年患者和服用B-肾上腺阻滞剂的患者的低血糖很难辨认,需注意。
- 患者应当了解盐酸二甲双胍片治疗的潜在危险和益处,以及选择治疗的方式。也应知道同时控制饮食、规律运动的重要性,以及规律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肾脏功能和血液学参数的重要性。
- 须向患者解释乳酸酸中毒的危险性、症状和容易发生乳酸酸中毒的情况。当出现不能解释的过度吸气、肌痛、乏力、嗜睡或其他非特异性症状时,应立即停药,及时看医生。在二甲双胍治疗的初期常出现胃肠道症状,一旦患者坚持某一剂量治疗后出现胃肠道症状,通常与药物本身无关,随后出现的胃肠道症状可能是由于乳酸酸中毒或其他严重的疾病造成的。
掌握这些科学控糖的新姿势,让你的糖尿病管理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