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2.8亿人受困抑郁疲劳,专家解析成因与应对之道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13:32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2.8亿人受困抑郁疲劳,专家解析成因与应对之道

抑郁症已悄然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8亿人深受其害,发病率高达11%,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四大疾病。更令人担忧的是,到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已攀升至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位。在中国,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仅为20%,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患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这种状况主要源于公众对抑郁症发病情况、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的普遍缺乏了解,导致许多患者长时间未能被医生和本人识别。

抑郁症患者常常感到疲惫无力,这种疲劳感并非简单的身体劳累,而是一种深度的、全方位的疲惫。它不仅体现在身体上,还深深影响着认知和情绪。身体上,患者可能长期感到疲劳、嗜睡、头痛、头晕或肌肉疼痛;认知上,疲劳可能导致决策和判断困难,反应变慢;情绪上,则表现为易怒、喜怒无常或感到不知所措。

这种疲劳感的产生,源于复杂的生物化学机制。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可能处于失衡状态,直接影响能量水平和情绪调节。同时,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也会导致持续的疲劳感。这些生理变化,使得患者即使在充分休息后,仍难以摆脱疲惫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外表看似阳光开朗的人,也可能正默默承受着这种沉重的疲劳。"阳光型抑郁症"患者在公众场合展现出乐观、活泼的形象,但他们的微笑背后却隐藏着痛苦、压抑、无价值感、悲伤和绝望。这种病症具有极强的迷惑性,使得周围的人难以察觉其真实病情,从而可能延误了及时的诊疗时机。

抑郁症引起的疲劳感,不仅源于生理机制,还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长期的情绪低落和心理压力会导致精神疲惫,进而转化为身体疲劳。抑郁症患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决策能力可能受到影响,这些认知功能的下降会使人感到更加疲惫。此外,抑郁症患者往往伴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如睡眠模式紊乱、缺乏体育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这些都是导致疲劳的因素。社交活动的减少和社会隔离也会加剧疲劳感。

幸运的是,针对抑郁症患者的疲劳感,医学界已有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案。安非他酮作为唯一的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药物,在改善疲劳和嗜睡症状方面效果显著。研究发现,使用安非他酮治疗的患者中,疲劳和嗜睡残留症状的比例明显更小。此外,莫达非尼等促进清醒的药物,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疲劳和嗜睡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和寻求心理支持也至关重要。规律的作息、适量的运动、均衡的饮食,以及积极的社会交往,都能帮助患者缓解疲劳感。同时,来自家人、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也是患者走出困境的重要力量。

抑郁症患者的疲劳感,是其病情的重要表现之一。它不仅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我们理解抑郁症、关爱抑郁症患者的重要切入点。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抑郁症患者创造一个更加包容、理解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重拾生活的希望和活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