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龙宝宝出生大增,专家:生育观念变化或制约长期增长
多地龙宝宝出生大增,专家:生育观念变化或制约长期增长
2024年农历龙年伊始,全国各地医院的产房里迎来了一波“龙宝宝”热潮。在上海,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春节期间共有216个“龙宝宝”出生,较去年增长约20%;在安徽蚌埠,市三院妇产科主任田玲介绍,春节期间接生了138个龙宝宝,平均每天都有十几个新生儿诞生;在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春节期间更是迎来了232位可爱的“龙宝宝”,同比增长高达71.9%。
这一轮生育小高峰的出现,与中国人对生肖“龙”的特殊偏爱不无关系。在传统文化中,龙象征着吉祥、尊贵,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图腾。许多家庭希望在龙年迎接新生命,为孩子带来好运和祝福。这种文化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育率的短期提升。
然而,这轮龙年生育高峰能否持续,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从历史数据来看,龙年生育高峰并非必然现象。2000年千禧龙年,中国新生人口1765万,较上年减少62万;最近一个2012龙年新生人口1635万,较上年仅增加35万,增长率仅为2.19%。这说明,单纯依靠生肖偏好来提振生育率的效果有限。
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中国年轻人生育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项针对广州市“90后”青年的调查显示,72.43%的人认为“遇到相悦的另一半”是结婚的首要考虑因素。对于生育,67.13%的人认为“人生圆满,见证生命伟大”是最重要的意义。这种观念与传统“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生育观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高昂的养育成本成为制约生育率提升的重要因素。根据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2版》,中国内地家庭0岁至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48.5万元人民币,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2.7万元人民币。在经济压力、教育成本、职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许多年轻人对生育持谨慎态度。
这种生育观念的变化,对相关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江苏省某县城,母婴店主王成芳从2019年开始就明显感到进店的孕妇减少,“最明显的变化是妇幼医院门口不堵车了”。到2021年时,网购的冲击和实体房租带来的压力就凸显了,“有时候一天的营收额还赶不上一天的房租”。付永莉所在的月子会所也一度陷入没有任何成长机会的“内卷”,当地月子中心从2019年时10多家,锐减到如今仅剩3家。
面对这一趋势,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全面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这不仅包括经济补贴、育儿假等直接措施,更需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生育文化氛围。正如专家所言:“只有由能够吸引青年去听的人来讲,用青年听得进去的方式去讲,才能有效地向青年传递积极、健康、美好的生育观。”
龙年生育高峰或许会短暂出现,但长期来看,建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生育文化,才是解决人口问题的关键。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同时也需要为那些愿意生育的人提供更好的支持。毕竟,每个生命的诞生,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