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的陪伴,是治愈心理亚健康的良方
朋友的陪伴,是治愈心理亚健康的良方
“朋友是路,家是树。别迷路,靠靠树。”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友谊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你可能不知道,友谊不仅仅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科学研究表明,拥有稳定深厚的友谊关系,不仅能有效应对生活挑战,还能显著降低焦虑和抑郁的风险。
友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石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一项长达19年的研究揭示了青少年时期友谊质量与成年后的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联系。研究团队追踪了169名参与者,从他们13岁开始,近乎每年收集他们、父母和同龄人对其社交关系的报告。研究发现,那些在青少年时期难以建立和维持有意义友谊的个体,在27至32岁之间更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和自我概念不佳的情况。具体而言,青少年时期的友谊问题与成年后的“负面情感性”密切相关,这种情感状态表现为情绪困扰、频繁的负面情绪以及抑郁和焦虑的症状。
这一发现强调了社交关系质量在理解成年后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指出,青少年时期的社交经历对个体的情感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友谊质量差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与身体健康问题相关,包括高炎症水平和血压升高。
成年后的友谊同样重要
进入成年后,友谊的重要性并未减弱。一项发表在《BMC Medicine》上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该研究调查了50多万人,发现社交连接的缺失可能对整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显示,无法经常找到可以倾诉的人相比有正常社交连接的人,死亡风险增加39%。即使是那些不独居的人,如果朋友或家人从未来访,死亡风险也会增加25%。这一结果突显了社交连接的复杂性,也说明了探讨社交连接的功能性和结构性部分对健康结果的联合影响时考虑不同的衡量标准可能很重要。
社交活动是改善心理状态的关键
社交活动不仅是维持友谊的途径,也是改善心理状态的重要方式。研究发现,社交孤立不仅与全因死亡风险紧密相连,而且在某些情境下,还会进一步加剧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死亡风险。因此,更加关注社交孤立和孤独可能有助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降低死亡风险。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研究团队分析了中国纵向健康长寿调查(CLHLS)队列中的近3万参与者后发现,更频繁地参加社交活动,老年人的寿命也将延长。研究显示,随着社交频率从“几乎每天”至“从不社交”的增加,各组的全因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具体而言,与从不参加社交活动的个体相比,几乎每天参加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的总体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了248%。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了社交活动对健康和长寿的重要作用。
此外,社交活动对大脑健康也有积极影响。《Neurology》上发表的研究显示,更多地接触社会,与总体和认知功能相关的脑容量更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社交频率最高的组别(每天都社交),其大脑总体积占颅内总体积的比例为67.8%,而随着社交频率的降低,这一比例逐渐下降至最低组别的67.3%。社交活动不仅有助于延长寿命,还能保持大脑活力,延缓认知衰退。
如何通过社交活动改善心理健康
定期与朋友聚会:无论是面对面的咖啡约会,还是线上的视频聊天,定期与朋友保持联系是维持友谊的关键。研究表明,即使是每月一次的探访也能显著降低死亡风险。
参与团体活动:加入兴趣小组或俱乐部,如运动队、读书会或志愿者组织,不仅能结识新朋友,还能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建立深厚的友谊。
培养倾听能力:真正的友谊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不仅能帮助朋友,也能加深你们之间的关系。
学会表达感激:不要吝啬对朋友的赞美和感谢。一句简单的“谢谢你在我身边”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设定社交目标:就像设定工作或学习目标一样,也可以设定社交目标。比如,每周至少联系一位朋友,每月参加一次社交活动等。
保持开放的心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交圈可能会缩小。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结识新朋友,对维持社交活动至关重要。
利用社交媒体:虽然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但适度使用可以作为保持联系的工具。关键是要确保线上互动能够转化为线下见面。
练习共情:尝试站在朋友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不仅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他们,也能让你成为一个更贴心的朋友。
设定边界:健康的友谊需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学会说“不”,设定个人边界,既能保护自己,也能让友谊更加稳固。
保持积极的态度:友谊需要双方的努力。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仅能吸引朋友,也能让友谊更加持久。
结语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了社交活动的重要性。然而,科学研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友谊和社交活动对心理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那句歌词所说:“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珍惜身边的每一位朋友,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不仅能让你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能为你的心理健康筑起一道坚实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