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人均寿命达78.6岁:公共卫生体系进步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双重驱动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10: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人均寿命达78.6岁:公共卫生体系进步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双重驱动

据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跃升至78.6岁,这一成就反映了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进步和健康中国战略的成功实施。

01

公共卫生体系的长足发展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我国持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完善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健全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和床位数分别从1949年的3670个、8.5万张增加到2023年的107万个、1017万张,分别增长290.8倍、119.3倍。其中,医院数和床位数分别从1949年的2600个、8.0万张增加到2023年的3.8万个、800万张,分别增长13.8倍、99.1倍。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由1949年的0.16张提高到2023年的7.23张。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2万个,占医疗卫生机构总数的94.9%,2000年以来保持在90%以上。2023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95.5亿人次,其中51.8%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服务,这一比例自2004年以来均稳定在50%以上。2018年全国第六次卫生服务统计调查显示,87.1%的居民在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89.9%的家庭15分钟以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截至2023年底,全国共建成各种形式的医联体1.8万余个,双向转诊人次数达到3032万人次,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就诊率到达90%以上。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壮大。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从1949年的54.1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1524万人,增长27.2倍;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249万人,增长23.7倍。在卫生技术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478万人,增长12.2倍;注册护士564万人,增长169.8倍。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由1949年的0.67人提高到2023年的3.40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由0.06人提高到4.00人。

医疗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较短时间内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提供了坚实制度保障。截至2023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3.3亿人,参保覆盖面自2018年起持续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2007年的不低于40元提高到2023年的640元,增长15倍;2023年,职工医保、居民医保住院费用目录内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为84.6%和68.1%,连续多年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为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我国建立医疗兜底保障机制。2023年,医疗救助基金共资助802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全国纳入监测范围农村低收入人口参保率稳定在99%以上。2023年,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各项医保综合帮扶政策惠及农村低收入人口就医1.9亿人次,减轻医疗费用负担1884亿元。

02

国际比较:中国民生改善的显著成就

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超过美国1-2岁。回望75年前的1949年,当时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才35岁,现在已超过了78岁,高于美国1—2岁。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从2020年开始超过美国的。根据《2021年中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中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为78.2岁;而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报告,同一年美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76.1岁,这也与美国新冠疫情防控溃败有关。2023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又有所提高,达到78.6岁;美国2022年的人均预期寿命是77.5岁。总之,从最近连续几年的数据来看,中国人均预期寿命高于美国1—2岁已是不争的事实。人均预期寿命是反映一个国家人民健康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在这项指标上超过美国,它的意义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与人均预期寿命指标直接相关的,还有孕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两个重要指标。孕妇死亡率指妇女从妊娠到产后42天内因各种原因死亡的比例。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报告,2023年,美国每10万名婴儿出生有19名孕妇死亡,所以美国的孕妇死亡率是十万分之十九,而中国是十万分之十五点一。婴儿死亡率指婴儿出生后不满周岁而死亡人数的比率,2022年美国为5.6‰,中国是4.9‰。换言之,中国这两个指标均好于美国。

中国人均营养水平也已超越美国。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评估,中国人的蛋白质摄入量和蔬菜消费量都超过了美国,这又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2021年,中国人日均蛋白质摄入量为124.92克,美国为124.33克;中国人年均蔬菜的消费量更是美国的三倍多,中国为399.03公斤,美国为126.47公斤。一般认为中国人这种荤素搭配的膳食结构也是一种更加健康的膳食结构。

同样,与我们的邻国韩国、日本比较,尽管它们还是所谓的“发达国家”,中国的日均蛋白质摄入量2021年时就已大幅超过韩国和日本——韩国是108.31克,日本是91.99克。

03

健康生活方式:延长寿命的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对人们的健康和寿命几乎起了决定作用。近期国内外多项研究显示,导致人类死亡的脑中风、冠心病和恶性肿瘤等主要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逐年上升,而且日趋年轻化,这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因此,健康长寿主要取决于自己,寿命长短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2023年7月10日,北京大学李立明、吕筠等人在高影响因子的《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健康生活方式对中国40岁无心脑肾等慢性病人群预期寿命影响(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free of major chronic diseases at age 40 in China)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不吸烟、不过度饮酒、积极运动、健康饮食、健康的体质指数(BMI)为5种健康生活方式,对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数据库中451233名40岁中国成年人平均随访11.1年,分析了这5种健康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癌症和慢性呼吸道疾病三种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风险的影响,进而研究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助于延长中国成年人的预期寿命。

研究结果显示,坚持五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三大类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风险均显著降低,男性的健康预期寿命延长6.3年,女性延长4.2年。

2022年8月1日,北京大学李立明、吕筠与中国疾控中心赵丽云在《柳叶刀》子刊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上还发表了一篇题为健康生活方式对中国30岁人群预期寿命影响(Healthy lifestyle and life expectancy at age 30 years in the Chinese population:an observational study)的研究论文,研究分析了上述5个健康生活方式对30岁中国人预期寿命影响。

研究显示,遵循五种健康生活方式:不吸烟、不过度饮酒、积极运动、健康的饮食、健康的体型,男性在30岁时的预期寿命延长8.8年,女性为8.1年。

另有国内学者在2022年《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了国人过早死亡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过早死亡的原因以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为主,过早死亡在农村、北方、男性及未婚者中更高;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体力活动水平越高,过早死亡风险越低;每日吸烟、过量饮酒、低体重、中心性肥胖均为过早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对已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脑中风和糖尿病等慢性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否也能延年益寿呢? 2022年10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老年病科李传昶团队在《心血管病与糖尿病》(Cardiovasc Diabetol)发表题为:健康生活方式与高血压患者代谢性心脏发病率的相关性:英国生物库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对象为53397名高血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2.2年。结果显示坚持四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不吸烟、不过度饮酒、积极运动、健康的饮食)的非常健康组与非常不健康组相比,非常健康组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中风和糖尿病等代谢性心脏病风险降低了32%~50%。在四种生活方式因素中,不吸烟对高血压患者预防代谢性心脏病发生的保护作用最大,这四种健康因素相结合的生活方式延长了高血压患者无代谢性心脏病的预期寿命(如非常健康组的高血压患者在45岁时延长了6年预期寿命)。

2018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曾发表了一项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主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参与、包含了11527名患者随访13.3年的队列研究,结果发现,确诊2型糖尿病后,如果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降低52%,死亡风险降低68%。

总之,人类的寿命由各种因素共同影响。尽管我们不能完全控制或改变遗传基因、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医疗条件,但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无论健康的青中年或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慢性病老年人,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自己的寿命!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