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为什么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容易误认为是成瘾?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9:4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为什么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容易误认为是成瘾?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心理障碍。抗抑郁药物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本文将详细解释为什么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容易被误认为是成瘾,并澄清相关误解。

在当今社会,抑郁症已成为一种日益普遍的心理障碍。抗抑郁药物作为治疗抑郁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其安全性与有效性一直备受关注。

首先,我们要了解人为什么会抑郁?当我们开始进食的时候,胃就开始分泌一些物质帮助我们消化,例如进食含糖食物的时候,我们胰腺就开始分泌胰岛素来分解糖,这就是自主神经对我们身体强大的支配,静悄悄而不受意志所控制。同样,当我们心情差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也会分泌让我们快乐的物质,这些运作悄然发生不被我们所意识的,可我们很多时候却认为情绪都是自己有意识的在做调整,其实我们能调整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当大脑管控情绪的区域发生直接或间接损伤的时候,它就没有办法分泌或分泌不足快乐物质。还有一种是因为长期处于压力状态,我们的大脑就要不停的分泌快乐物质来缓解压力,可是持续的分泌就会导致分泌细胞的疲乏,从而出现不分泌。所以快乐物质分泌不足是让我们抑郁的元凶。

那么,直接补充快乐物质会怎样?外源性快乐物质,最常见的就是毒品,大部分毒品做为伪神经递质(伪快乐物质)长期服用虽然让大脑快乐,但同时也会让大脑本身产生快乐物质的神经细胞出现凋亡,所以一旦不服用毒品就快乐不起来,甚至出现更为痛苦的体验(这也简单解释了为什么会吸毒成瘾)。

吃抗抑郁药物为什么不会成瘾?抗抑郁药物不是直接补充外源性快乐物质,而是让我们自己分泌的快乐物质。正常人的神经细胞分泌快乐物质后,一段时间内会被转运或分解,从而形成流动可持续的循环。抑郁后神经细胞分泌的少了,可转运分解还保持之前的速度,那么就会导致神经细胞间隙中快乐物质更少了,所以我们就越来越抑郁。抗抑郁药物就是控制转运和分解快乐物质过程,就像将水桶的漏洞补上,这样虽然存水的速度慢,但水桶早晚都会满的。这也是为什么抗抑郁药物起效很慢的原因。所以抗抑郁药物虽然要20天左右起效,但它不成瘾。

有不少抑郁症患者在停药后病情复发,或者由于病情需要而长期服用情感稳定剂或抗癫痫药物。因此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是不是服用抗抑郁药物会让患者产生依赖性,即成瘾吗?

首先,我们有必要搞清楚“药物依赖(或称药物成瘾)”这个医学术语的含义。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而造成兴奋或愉快感而形成的。成瘾行为是人们对精神应激的一种应付方式,是—种社会适应不良行为。所谓成瘾是指个体不可自制地反复渴求从事某种活动或滥用某种药物,虽然这样做会给自己或已经给自己带来各种不良后果,但仍然无法控制。一些嗜好对人体无害,甚至有益,如有人酷爱读书,在烦躁、头痛难耐的时候,一读书也就不痛了。然而某些有害嗜好,如吸毒、吸烟、酗酒、赌博、网络瘾及纵火癖等却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危害社会,属于病态的成瘾。

吸毒成瘾、药物成瘾、药物依赖是一回事。只不过吸毒成瘾、药物成瘾是人们的通俗用语,吸毒成瘾多用在社会学、法学领域,药物成瘾多用在医学领域,而在国际上的通用术语则叫药物依赖;成瘾性即依赖性,吸毒成瘾者亦即药物依赖者。传统上人们往往把“药物依赖”与“药物成瘾”看作是同义词,其实“成瘾”作为术语,使用范围很广,在药物成瘾领域曾经引起了许多歧义。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建议用依赖来代替成瘾。依赖定义为:“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来明显的问题,但还在继续使用,自我用药结果导致了耐受性增加、戒断症状和冲动性觅药行为”。我们认为这里只强调了物质成瘾,而忽视了行为成瘾。其实,目前不仅物质成瘾已成了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行为成瘾也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所以,实际应用中新、旧名词都在应用,成瘾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

这里的药物主要是指精神活性物质,包括苯二氮䓬类药物、酒精、咖啡因、可卡因、大麻、致幻剂、海洛因、烟草等。

成瘾的特征一般包括: 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强制性地驱使人们使用该致瘾源,并不择手段去获得它;有加大剂量或频率的趋势;对该致瘾源的效应产生依赖,这种依赖分为身体依赖和心理依赖。身体依赖,也称生理依赖或躯体依赖,它是由于反复使用致瘾源所造成的一种病理性的适应状态,主要表现为耐受性增加和停药、停止某行为或减药、减少某行为后的戒断症状。这些精神活性物质身体本身并不长期需要,是不恰当的使用导致的身体发生病理性变化,而抗抑郁药不同,服用抗抑郁药是抑郁发作时身体的需要。目前研究认为,抑郁症发病机制之一是情绪相关的神经递质存在异常,比如5-羟色胺的缺乏可导致抑郁情绪,抗抑郁药的作用机制是增加体内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起到改善情绪的作用,可见抗抑郁药是帮助病友的身体逐步恢复正常,并不具备身体依赖的特征。

心理依赖,又称精神依赖,心理依赖一般都产生身体依赖;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危害。心理依赖主要表现为强烈的觅药渴求或特有的嗜好和习性,产生一种愉快满足的或欣快、宁静,乃至销魂状态的的感觉,驱使使用者为寻求这种感觉反复使用致瘾源。抑郁症病友服药的初衷是缓解抑郁情绪,达到正常稳定的情绪,而非去追求超乎正常的额外的愉快或快感,故抗抑郁药也不具备心理依赖的特征。

此外,除了药物的特性外,是否成为“瘾君子”还与个体人格特征、生物易感性、社会文化有关,如果抑郁症的病友不具有成瘾的个人特征,按照医嘱服药,是不会成瘾的。

那么,既然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为什么抗抑郁药需要长期服用呢?首先,成瘾是一组生理、行为和认知现象,是一种对使用精神活性物质等的强烈渴望,往往强烈且无法克制。其次,抗抑郁药物治疗时当前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治疗方法,药物治疗需要保证足够剂量、全病程治疗,急性阶段通常需要8-12周,病情缓解后需要巩固及维持其治疗,维持时间根据病情个体化决定,才能最大程度减少复发风险。再次,这跟抑郁症本身高复发的疾病特点是有关系的。如用药的过程不完整,不是根据起效→维持→巩固→防复发→撤药等全过程规则地用药,而是随意性地疏漏其中的环节,则很可能导致病情复发而用药时间加长。因此,抗抑郁药长期服用不是因为药物有成瘾性,而是病情的需要、身体的需要,虽然抑郁症状消除了,但大脑需要服药更长的时间进一步修复和稳定,来避免反复发作。往往多次复发(3次或以上)及有明显残留症状的病人我们才主张长期维持治疗,多数病人维持治疗结束,病情稳定,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

有人质疑,如果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停药的时候怎么会出现各种不适。其实,抗抑郁药没有依赖性和成瘾性,突然停药造成的不适,常常称为“撤药综合征”,这是可以避免的,不是依赖性和成瘾性的表现,而是停药反应,大部分抗抑郁药物会有不同程度的停药反应,所以停药需要逐渐减停。

当抗抑郁药被不恰当地停药时,就会发生戒断综合症,被称为抗抑郁药停药综合征。当一个人在停用抗抑郁药后出现头晕、失眠或易怒的症状时,就会被认为是上瘾了。2022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进行的一项调查称,这种身体反应是由于长期服用抗抑郁药造成的。研究人员坚持认为,这种形式的戒断与药物使用的效果完全不同。但是,一些患者将戒断综合症和他们自身抑郁症复发混为一谈。事实上,这些症状往往极其相似。在这些情况下,正确的诊断是关键。

所以,在终止治疗阶段,减药需要给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这个时间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那么,具体怎么停药呢?

首次发病的患者,在病情完全缓解(经治疗后基本恢复原来的状态和功能)一般在要维持原来服药剂量4-9个月停药才是安全的,并有可能达到痊愈。因为抑郁会导致脑神经细胞层面的变化,但早期脑细胞神经功能是可逆的,所以很多患者早发现,早治疗,经过完整周期的治疗,神经细胞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和修养,可以正常分泌快乐物质,抑郁症是可以治愈的,可以停药。

但如果已经反复发作,病程长,病情严重,脑神经细胞有些结构和功能就很难恢复正常,快乐物质的分泌就会持续减少,只能依靠药物来维持,这部分患者停药就要慎重。

反复发作的患者,或病程长,持续心理社会应激的患者要在病情完全缓解后在维持原服药剂量2-3年。这种情况通常不建议停药,若状态较好可尝试减量维持终身治疗。

若仍想尝试停药,可缓慢减停,但停药后又出现复发,就不建议再尝试停药,需要选择终身服药。

另外停药的季节也很重要,在气候不稳,季节交替的时候会影响我们的生物节律,对内分泌来讲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建议在夏季或冬季选择停药是比较恰当的。

根据各国多年的临床工作和研究表明抗抑郁药物并没有依赖性,也不会成瘾。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药物并不是试图去控制我们的大脑,而是帮助我们的大脑逐步恢复正常,摆脱疾病对我们控制和干扰,让我们更真实、更健康的生活在当下。

希望抑郁症病友能消除对药物的顾虑,能长期坚持服药,如果有疑问,与您的家人、医生充分的沟通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才能尽可能顺利地恢复身心健康。

抗抑郁药物也不会“越吃越傻”,因为抗抑郁药物的研发经历了几个阶段,一般上市之前都要经过Ⅰ期临床试验,Ⅱ期临床试验,Ⅲ期临床试验,甚至Ⅳ临床试验,安全性越来越高,所以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抗抑郁药物安全,副作用少。

总之,有些服用抗抑郁药物的患者和家属,常常会担心服用抗抑郁药物也会导致成瘾,从而造成终身服药的后果。长期服药的患者突然停药后会出现心慌,睡眠差、手抖等等躯体不适,这种我们可以叫撤药综合征。比如突然停用高血压药,血压也可能会快速回升并出现同样的心慌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而成瘾物质导致的依赖一大特征就是对该物质的渴求,因此抗抑郁药不会成瘾,撤药反应也完全不能等同于物质成瘾中的戒断症状。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切不可自行减药停药。如同我们的腿骨折了,需要拐杖帮助我们一段时间,待我们骨头长好了,我们就可以独立行走了;如果我们过早的扔掉拐杖,可能我们还会再次跌倒。药物就是抑郁症病友治疗过程中的拐杖,是陪伴病友走向康复的朋友。患者和家属如有任何疑问和顾虑,可以咨询医生,而不是自己凭感觉调整药量。医生和患者是一个战壕的战友,共同与疾病抗争,需要相互信任和理解。如果不需要终身维持治疗的患者,维持期结束后可以停药,咨询医生逐渐减停,减药速度需要根据患者体质、疾病发展规律、心理社会事件等因素而定。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