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窑:石家庄陶瓷文化的活化石
井陉窑:石家庄陶瓷文化的活化石
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西部的太行山深处,藏着一座千年瓷乡——井陉县南横口村。这里不仅是井陉窑的主要窑址之一,更是河北四大名窑中唯一一个在当代仍保留着传统烧制技艺的地方。近年来,南横口村依托其丰富的陶瓷文化资源,打造了独具特色的陶瓷水镇,成为周边居民“微度假”的热门选择。
千年窑火:从隋代延续至今的陶瓷传奇
井陉窑的创烧可以追溯到隋代,距今已有1400余年历史。与邢窑、定窑等名窑相比,井陉窑在历史上记载较少,直到1989年遗址被发现后才逐渐为人所知。然而,正是这种“隐姓埋名”的历史,使得井陉窑保留了最纯正的民间陶瓷艺术特色。
井陉窑以烧制白瓷为主,其独特之处在于装饰工艺。金代是井陉窑的烧造高峰期,这一时期的产品种类繁多,包括杯、盏、盔、碟、盂、瓶、尊、罐、壶、盒、砚、灯、炉、缸、香薰、扑满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戳印填彩”技法,即在白釉底上戳印图案,填以褐彩,创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瓷枕。这些瓷枕上布满了人物、动物、花卉等纹饰,线条流畅,运笔传神,展现了井陉窑工匠的精湛技艺。
古窑新韵: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南横口村始建于西汉,是一座有着千年制瓷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村中现存的“庆源成”瓷号,是始于清咸丰年间的南横口瓷窑老商号。如今,“庆源成”瓷号的负责人于会明每年生产陶瓷2万余件,市场供不应求。瓷号研发出多种泥胎、釉料配方,同时创新器型外观,尤其是一些融入中山国文化元素的作品,成为热销的“文创伴手礼”。
“陉山聚记”瓷号负责人李怀林则专注于收集和研究井陉窑瓷片。他开辟了一间展室,展出井陉窑瓷片标本,并不定期组织戳印技艺等专题活动,教授游客体验这些传统工艺。李怀林说:“看博物馆展柜里的瓷器,和亲手触摸到瓷片,感觉是不一样的,摸着它光滑的瓷胎,就好像能和一千多年前生活在这里的祖先对话了。”
陶瓷水镇: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
陶瓷水镇位于南横口村,距离石家庄市区约1小时车程。这里不仅保留了传统的陶瓷烧制技艺,还发展成了一个集观光、体验、休闲于一体的文旅小镇。进入陶瓷水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别具一格的“黄金匣钵墙”。这些由废弃的匣钵(烧制陶瓷的窑具之一)堆砌而成的墙体,成为南横口村的标志性景观。街巷内,匣钵墙、石头路、古窑、古瓷、古宅、古树与环村的甘陶河、绵河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充满古韵的乡村画卷。
陶瓷水镇内建有一座井陉窑博物馆,展览陈列区面积约600平方米,以井陉窑历史文化为主题,展出了多个朝代的百余件古瓷器具。博物馆的建成,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了解井陉窑历史的平台,也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陶瓷水镇,游客们不仅能参观博物馆,还能亲身体验陶瓷制作的乐趣。许多游客都是奔着“小红书”上推荐的陶瓷体验项目而来。在“庆源成”瓷号工坊,游客可以亲手尝试拉坯、刻花等制瓷工序。石家庄游客陈佳佳说:“我和男朋友原本是奔着网红咖啡馆来的,误打误撞进了井陉窑博物馆。没想到井陉窑是河北四大名窑之一,于是决定体验一回瓷器制作。虽然满手泥浆,但整个过程非常有趣。”
未来可期:千年瓷乡的新生之路
为了进一步提升井陉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陶瓷水镇的运营方正在策划更多创新项目。2023年“五一”前夕,一条从石家庄南焦客运站直达陶瓷水镇的定制公交旅游专线开通,为游客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选择。同时,陶瓷水镇还计划举办非遗表演、文创市集等活动,开发陶瓷衍生品、桨板赛事等新业态,以吸引更多年轻游客。
井陉窑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慧杰表示:“作为河北四大名窑之一的井陉窑,当下知名度还远不如其他三座名窑,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现在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科普’,让人们了解井陉窑,提升它的知名度。”
近年来,井陉窑文化博物馆与保定市博物馆合作,举办了“千年窑火·辉映古陉——井陉窑文化博物馆馆藏井陉窑瓷器展”,开创了非国有博物馆与国有博物馆合作的先例。这种创新合作模式,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井陉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随着陶瓷水镇的持续发展,当地的手作店、咖啡馆、民宿等业态均迎来了大量客流。据统计,村内山楂小院、太空舱等精品民宿经常一房难求,陶瓷工艺品、餐饮等多个业态都得到了显著发展。南横口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马风栋介绍,依托文旅产业,村集体每年收入逾4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2.3万元。
井陉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海维表示,下一步,井陉县将继续推动南横口村传统村落的保护修复,完成明清古民居修缮、古窑恢复、水上工程提升等工程,形成陶瓷水镇特色文化圈层,唤起游客的乡愁记忆。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如今的井陉窑,正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让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