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吃下几十种食品添加剂,真的没问题吗?
一天吃下几十种食品添加剂,真的没问题吗?
每年3·15过后,吃货们几乎都要受到一次精神创伤。“科技与狠活”制造出的一系列“美食”,更是让人谈“添加”色变。
然而有一个现象是,人们习惯性地对各种食品添加剂避之不及,却又毫无意识地吃下了很多添加剂。
因为不会有人注意,早餐常吃的面包中就有不少于3种食品添加剂;如果再加上两片香肠,又会增加抗氧化剂、着色剂、增味剂等6种添加剂;若是还要配上一杯牛奶或者果汁,其中还会有香精、色素、甜味剂等添加剂。
仅早餐就可能有20种食品添加剂下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有2000多种,近9成食品都含有添加剂。不管是直接添加,还是间接添加,每个成人每天大概要吃进几十种添加剂。
这听起来似乎很恐怖,但一般只要摄入规定量的食品添加剂是不会有问题的。
问题在于,每天摄入如此多的食品添加剂,超不超量未知。而且有些食品添加剂的含量对于成年人来讲属于正常范畴,但对儿童就不一定了。
更不用提,早些年由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以及溴酸钾和孔雀石绿等一系列化学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历历在目。
时至今日,关于食品添加剂的负面新闻还是一抓一大把。
“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到底有什么问题?
01
食品添加剂
从天然物质到人工合成
关于食品添加剂,我们国家的定义是: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按照这个说法,食品添加剂其实自古有之。食盐就是人类社会最早使用的食品添加剂。
据现有资料记载,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间,就已经学会煎煮海盐。至周朝已有使用肉桂增香的记载。
东汉时期,我国有了用凝固剂盐卤制作豆腐的传统 。从南宋开始,“一矾二碱三盐”的制作配方广泛应用于油条的炸制之中。
作为一种生活选择 ,食品添加剂的应用还具有普遍性。就如公元前1500年,古埃及也开始使用食用色素为糖果着色;公元前4世纪 ,欧洲人就开始为葡萄酒人工着色 。
人类社会之所以选择食品添加剂 ,其目的大致都一样,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品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视觉、嗅觉和味觉享受。
只不过,传统的食品添加剂,无一例外都是天然的动植物成分或矿物质的富集物,然而这类食品添加剂在如今只占总数的很小一部分。
人们现在谈论的食品添加剂,是经过分离提纯 、化学合成 、生物技术生产的化学食品添加剂 。
从诞生到现在,200年都不到。
1856年,英国人珀金斯(W.H.Perkins)从煤焦油中制取出染料色素苯胺紫,成为全球首个人工合成的紫色碱性染料。
此后 ,通过化学方法获得食品添加剂成为生产食品添加剂的根本方法。
以苯酚为原料制成的水杨酸,曾是广为接受的食品防腐剂;以甲苯为原料制成的糖精,曾被作为甜味剂使用;海藻提取得到的谷氨酸钠即味精;植物油加氢的化学产物,就是“人造黄油”。
此时,人们还没有食品添加剂的概念。
直到20世纪中叶,美国官方的一份研究报告都还是使用“化学添加剂”的说法。后来我国翻译了这份资料,并将其演变成“食品添加剂”,陪伴了人类数千年的“老友”才有了正式的名字。
对于这场由化工制造的“魔术”,人们接受起来似乎没有那么难。
20世纪70年代,随着食品“制作”技术的提升,国外许多广告中出现了一种藐视天然食品的态度:与香料师在试管中创造出的奇迹相比,天然食品肮脏、价格昂贵,而且不值得信赖。与今天的商家竭力维护食品的“纯天然”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食品添加剂在我国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前,食品添加剂工业集中在沈阳和上海两大城市 ,仅仅生产味精和面包酵母。
从厨房到超市再到外卖,那些单调拗口的化学名词,无不代表着丰富的感官享受。人们憎恨这种“欺诈”,但同时又享受着“欺诈”带来的价廉物美与味觉体验。
人工合成的食品添加剂为什么能轻而易举进入人类的生活,也就不难理解了。
02
为何谈“添加”色变食品添加剂到底有没有害?
客观来讲,人类能够像今天这样享受到如此众多的美味,食品添加剂的贡献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食品添加剂,可以说就没有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发展。
在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在下列情况下都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a) 保持或提高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b)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c)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d)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于是你会在食品配料里面看到抗氧化剂、防腐剂、膨松剂、着色剂、漂白剂、甜味剂、增味剂、增稠剂、乳化剂等等一系列食品添加剂。
加入苯甲酸钠可以让碳酸饮料保持新鲜口感;碳酸氢钠可以使曲奇饼干膨松可口;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能增加蛋糕和饮料的甜度;胭脂红可以让食物的颜色红亮诱人,如果改变它的pH值,又可以让它成为橙色的着色剂。
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只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剂量内,在食物中添加一般是不会造成安全问题的。
既然没问题,那人们与食品添加剂根深蒂固的矛盾,又是从何而来呢?
其实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很大程度上是来自本不该出现在任何食物中的非法添加物,以及滥用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就如人们耳熟能详的三聚氰胺事件、苏丹红事件、吊白块事件,都是不法商贩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非法在食品中添加用于工业生产的添加物。
在爆出来的违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案例中,有在新鲜水果中违规使用甜味剂的、有在腌制品中超范围使用防腐保鲜剂的、也有在卤制品中加入着色剂的......这些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商贩,犹如雨后春笋般,年年都会冒出。
人们越来越谈“添加”色变。说到底,不良商家才是罪魁祸首。食品添加剂只是替其“背锅”罢了。
拨开了食品添加剂头上的“疑云”,还令人疑惑的是,即使食品中的添加剂完全遵循国家规定的剂量,但若日复一日、叠加食用是否会造成累积过量呢?
面对这一质疑,官方的回答是在制定每种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使用剂量时,已充分考虑这类情况,只要严格按照标准添加食品添加剂的食物,消费者无需担心摄入的食品添加剂对健康有额外负担的问题。
话虽如此,但食品添加剂既然有剂量的限制,就意味着不能大量摄入。
关键是没有人会具体计算每天摄入了多少量的食品添加剂,更难保证摄入的量一定就在规定范围内。
同时摄入多种食品添加剂有无危险性、危险性的大小等,最终只能由将其吃进嘴里的消费者们来承受。
所以还是越少摄入越好。
03
购买食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面对食品添加剂的市场乱象,很多人的担心不无道理。
由于食品添加剂的每日允许摄入量一般都是按照成人的量计算的,尤其是儿童的食物,一定要注意食品添加剂量的摄入。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远离食品添加剂,往往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完全杜绝孩子吃零食。结果不仅恶化了亲子关系,还容易让孩子产生“过度补偿心理”。
其实要想真正避免摄入大量的食品添加剂,要么自己做;要么购买不含添加剂的食物;最简便的方法是,了解食物中都有哪些成分。
首先,关于配料表,记住一个关键点:含量越高的成分,排位越靠前。
比如买水果干,如果在配料表里看到白砂糖位置靠前,或者还有食用盐和油,就不建议给孩子吃,很容易导致一天的糖和钠超标。
利用这一点,可以大致知道食品中的主要含量有哪些。不至于让食品添加剂轻易超标。
一般来说,配料表配料越短,食品添加剂就越少。
此外,儿童食品要多注意配料表中是否含有过多的色素成分。除了天然色素外,我国批准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有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等。
这些合成色素,只有在汽水、冷饮食品、糖果、配制酒和果汁露等范围内可以少量使用。在其他加工食品,尤其是婴幼儿食品中,都不可以使用合成色素。
除了配料表,营养表上的成分也是重点关注的对象,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NRV%这个标签。
“NRV%”是营养素参考值,指普通人一般情况下每天该吃下多少某种营养素。
比如,某坚果的营养成分表中标注100g该脂肪的NRV%是89%,就意味着吃100克这种食品,大概能满足一天所需脂肪的89%,那么其他含脂肪多的食物就要少吃,否则就超标了。
购物时,很多人会有意识地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却常常忽视配料表和营养成分。
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满满的一长串配料,没有几个是看得懂的,就算添加了什么清楚,含量有多少也不清楚,功能和危害更不清楚。看了等于白看,也就很难养成这样的习惯。
不过为了自己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购物时还是稍加注意为好。
04
还有没有健康的食物?
虽然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但也不是说就没有健康的食物。只要按照规定生产的食物,适量摄入都是没有问题的。
一切抛开剂量谈毒性的质疑,都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