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铁12号线开通:BIM技术+无人驾驶打造智慧地铁新标杆
深圳地铁12号线开通:BIM技术+无人驾驶打造智慧地铁新标杆
深圳地铁12号线全长约8.05公里,沿线设6座车站,是一条充满科技感的智慧地铁线路。它不仅采用了先进的BIM技术和装配式施工,还配备了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同时引入AI数字员工客服和人脸识别技术,为乘客提供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
BIM技术和装配式施工:智慧建造的双引擎
深圳地铁12号线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和装配式施工,实现了地铁建设的智能化和绿色化。
BIM技术的应用,使得地铁设计从传统的二维图纸升级为三维可视化模型。设计人员可以直观地检查空间关系,避免硬碰撞和软碰撞问题。例如,在地铁车站建筑设计过程中,T型换乘站换乘节点处立体关系较为复杂,在二维设计中往往出现楼梯上方净高不满足行人通行要求,楼梯下方净高不满足车辆限界要求等软碰撞的情况。通过建立BIM模型可以直观地对空间关系进行检查,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不仅如此,BIM系列软件还有强大的渲染和动画技术,可以直接对赋予材料参数、物理特征的模型进行渲染出具高度仿真的效果图,通过设置漫游路径生成漫游动画,结合VR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模型的“虚拟”参观。这样就可以使设计者的设计意图更加直观的展现出来,更易于设计成果的表达,方便与业主的沟通。
装配式施工则将地铁建设从现场浇筑转变为工厂预制,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质量,还减少了现场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施工方式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不仅提升了施工质量和效率,还实现了绿色环保的目标。
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安全高效的运营新模式
深圳地铁12号线列车配备了最高等级的GOA4级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全程无人干预、无人值守,可自动完成休眠唤醒、开关门、到站精准停车、自动折返、自动出入库、自我诊断等功能。
为了确保行车安全,列车配备了先进的主动障碍物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Seyond图达通的超远距激光雷达猎鹰精英版,能够实现500米超远主动探测,即使隔着玻璃窗,依然一“眼”就能够“看”到200米外的行人,甚至100米外的小型障碍物。在主动识别到障碍物后又能够准确判别出障碍物的类型和距离,一旦系统判断该障碍物会影响列车正常运行,便会及时输出报警信号,提醒列车采取制动或防护措施,达到安全驾驶的目的。
AI数字员工客服:贴心服务的智能助手
深圳地铁12号线的车站内,AI数字员工客服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数字员工具备感知和认知能力,支持多语种语音交互,包括普通话、粤语、英语等,能够满足不同乘客群体的需求。
乘客可以通过AI数字员工自助处理票卡业务、查询站内导航及公交接驳信息、办理生物识别注册业务、咨询地铁出行的常见问题等。这种智能化服务不仅提高了效率,还为乘客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全面的出行体验。
人脸识别技术:无感通行的便捷之选
人脸识别技术在12号线的应用,让乘客享受到了无感进出站的便捷。通过精准识别乘客身份,系统可以快速完成进出站流程,避免了传统闸机的排队等待。
此外,人脸识别技术还能帮助优化公共交通服务。通过统计和分析乘客流量数据,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更加精准地调度公共交通资源,优化线路设置和班次安排,提升公共交通的整体服务水平。
文化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不仅是一条交通线路,更是一条文化长廊。线路以“阳光+新丝路”为主题,将深圳西部的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完美串联。
各车站的设计充分融合了沿线文化特色。例如,沙井古墟站以“古墟里的展览馆”为主题,提取周边古墟建筑的历史文化符号,赋予车站历史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双重意义。步涌站则以“潮起步涌”为主题,风亭设计如雕塑般融入绿植和灯光,成为站点的独特亮点。
深圳地铁12号线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城市交通的智能化水平,还为乘客带来了更加安全、便捷、舒适的出行体验。它不仅是深圳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深圳科技创新实力和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