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饮食指南:从水果到注意事项,这些误区要当心
孕期饮食指南:从水果到注意事项,这些误区要当心
孕期饮食是准妈妈们非常关注的话题。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孕期饮食的禁忌,比如不能吃兔肉、生姜、葡萄等说法。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孕期饮食究竟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将为准妈妈们提供科学、权威的孕期饮食指南。
孕期慎吃的水果
水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具有防暑降温、益肝、防便秘、缓解疲劳等功效。但有些水果可能会导致孕妇上火或刺激子宫,因此需要谨慎食用。
1. 桂圆
桂圆营养价值高,中医认为有安胎效果。但因属于热性水果,孕妇应慎用,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意外。
2. 山楂
山楂偏酸,容易引起子宫收缩。对于有自然流产、习惯性流产、先兆流产等症状的孕妇,应尽量避免食用。正常孕妇若食用过量,应及时就医检查。
需要注意食量的水果
1. 柿子
孕妇可以食用柿子,但生柿子(含高量鞣酸)、空腹食用或与高蛋白食物混食可能对胃部造成伤害。因柿子含糖量较高,血糖偏高的孕妇应避免食用。
2. 榴莲
榴莲热量高,过量食用会增加产出巨大儿的可能性。此外,榴莲具有遇水膨胀的特性,过量食用可能导致便秘,且容易上火,因此需控制摄入量。
3. 易过敏的水果
芒果、菠萝、猕猴桃等水果可能含有诱发过敏的元素。即使孕前不过敏,孕妇也应注意不要一次性食用过多,以免引起不适。
孕期饮食常见误区
禁糖:一些孕妇为了防止妊娠高糖,就禁止摄入葡萄糖等,这样会造成胎儿低血糖。
饮食过量:孕妇不能因为有了宝宝,就大量增加饮食,而要注意膳食均匀。饮食过量会让人身体负担过重,而且对产后的身材恢复也是十分不利的。
不吃脂肪:胎儿需要各种脂肪来补充营养,维持发育所需,因此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忌嘴含脂肪的食物。
不吃叶酸:孕妇体内叶酸不足是引发胎儿畸形的一大原因,所以孕期要摄入适当的叶酸或者含有叶酸的食品。
食用过多的奶制品:虽然奶制品会补充一些钙质,但每天食用2-3次奶制品即可。高钙血症以及产后婴孩出现卤门闭合过早等现象,一般是因为补钙过量而出现的。因此,不能过多地补充含钙高的奶制品。
每天1.5L的水:水的补充需要根据孕妇自身的需要来决定,并非必须要达到1.5L。
定期吃“补药”:补药只是为那些饮食不均的孕妇设计的,并非每个孕妇都需服用。
只喝优质矿泉水:孕期可饮用白开水,不应是盲目只喝优质矿泉水,如果喝了过多含有钠的矿泉水会引发高血压。
孕期饮食禁忌传统谬误
- 生冷、寒凉的食物不能吃
旧观念认为孕妇不宜食用生性寒凉的食物,比如西瓜,冰棒等,否则会引发早产,甚至是小产。其实,这类食物并非孕妇忌口,但确实可能会引发不适,如果进食后出现身体不舒服、腹泻等情况,准妈妈应该停止食用。正常情况下只要适量食用,对胎儿不会造成影响。
- 吃羊肉会使宝宝羊癫疯
事实上,这二者根本毫无关系可言。羊肉的营养价值不可估量,其中的铁及维他命B12含量较高,对孕妇有很大的作用。
- 孕期喝鲜奶婴儿皮肤白
婴儿的皮肤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在怀孕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这与孕期所食用的食物是没有太大关联的,即使每天都喝鲜奶也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 孕期吃虾蟹婴儿肤质差
有过对虾蟹过敏经历的孕妇,不要食用此类食物,因为孕妈妈自身敏感的身体状况可能会遗传给胎儿,继而牵连孩子。如果准妈妈食用虾蟹无不良反应,即使吃了也不会使婴儿皮肤过敏或者皮肤差。但需要注意的是,螃蟹偏寒,多食对母子不宜,准妈妈应少吃或不吃。
孕期饮食注意事项
- 不宜高糖饮食
如果孕妇血糖过高,会产出体重过高的宝宝,而且也很易致产生畸形儿或者患有妊娠毒血症等等。体内存留的糖分超过身体所需时,反而会降低自身的免疫能力,使孕妈妈身体抵抗力下降,这样就容易使病毒、细菌等乘虚而入。
- 不宜过度咸食
相关研究发现,体内盐的存量和高血压疾病有很大的关联。倘若体内盐分过多,会引发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因此为了保证怀孕期间的健康,孕妇一日适宜食入大约6克盐量。
- 不宜滥服温热补品
孕期摄入过量的温热补品是无益于身体的,比如桂圆、荔枝、鹿茸等。食入过多反而会加重身体浮肿,使孕吐反应更大,便秘加重等,甚至有流产及胎死腹中的可能。
- 不宜长期高钙饮食
孕期盲目补充如牛奶、钙片、维生素D等食品,对胎儿不利。孕妇体内钙超过身体所需,有可能使胎儿患上高血钙症,产下的婴儿也可能颧骨过度宽大。
- 不宜长期高脂肪饮食
增加脂肪的食入量是孕期所必需的,但如果长久地以高脂肪的食物为主,就会让胎宝宝面临生殖系统患癌的风险。大量补充此类食物,会使准妈妈体内胆固醇及胆酸含量增大。而且此类食物有助于催乳激素的生成,从而将女性置于乳腺癌的危险之中。
- 不宜过量摄入高蛋白质
体内蛋白质含量过低会使准妈妈身体虚弱,即使是产后也会延缓身体恢复的进程,影响奶水分泌,同时也不益于胎儿的健康。但是如果体内蛋白质量过高,会减弱孕妇食欲,出现诸如疲惫不堪、头晕目眩等各种异常症状。所以,女性蛋白质补充量应为95克/日左右。
本文内容仅供健康科普使用,转载自安源妇幼,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