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挑战,教育部会议透露关键信息
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新挑战,教育部会议透露关键信息
近日,教育部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会议,针对即将迎来的1222万名2025届高校毕业生,会议强调了就业市场的复杂性和未来发展趋势。会上提出,高校需完善人才需求预测预警机制,及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此外,会议还建议加强政策性岗位的招录安排,加大市场化就业渠道的拓展力度,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此次会议透露的关键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也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宝贵的指引。
就业市场的复杂性与结构性矛盾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这一数据的公布,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经济持续变化和社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越发庞大的毕业生人数无疑将对就业市场产生深远影响。
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体现,然而深层次的含义却令人深思。当我们庆祝更多年轻人拥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时,紧随其后的,是对就业市场承载能力的深刻忧虑。每年,大量大学生涌入职场,然而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传统的就业岗位并未同步增长,取而代之的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
试想一下,1222万毕业生中,有多少人能够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不仅需要展现自己的专业能力,更需要具有综合素质与应变能力。教育体制本身是否足以为学生们提供相应的技能训练与实习机会,值得相关部门深思。
更为 alarming 的是,在未来几年的就业市场中,除了数量的增加外,行业的发展方向、岗位的需求结构都将带来巨大的变动。今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们,不再仅仅需要夯实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对新兴行业的敏锐洞察力与适应能力。例如,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及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虽然蕴含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幸运地找到一份高薪职位的学生寥寥无几。
与此同时,围绕就业问题,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质疑声音也日益增多。有观点认为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未能及时更新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未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引导势在必行。高校应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政策应对措施
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服务体系建设行动”,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通知》强调,要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供需适配。加强就业市场需求分析研判,及时掌握就业市场需求变化,编制发布人才需求报告和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加强学科专业动态调整优化,主动布局新兴学科专业,扩大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布点,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加强就业与招生、培养联动,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作为高校办学资源配置、教学质量评估、招生计划安排的重要依据。
《通知》强调,要充分发挥促就业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力落实助企稳岗促就业政策,加大促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统筹协调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支持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支持政策研究。
毕业生应对策略
作为HR从业者,在招聘会现场被学弟学妹们当做热心姐姐,回答课题调研题目:对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我的回答很通俗,其实就是有针对性的找工作,发掘自身优势,匹配意向岗位,选择有发展前景的行业,不断充实自我,持续学习持续成长,哪怕前期能力有限,但可以先端正态度,对彼此都尊重,面试前先从各类渠道了解企业,不可一无所知的盲目面试~
未来展望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有很强的带动就业的潜力。《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银发经济、创意经济、低空经济等多领域灵活就业。
对于政策性岗位,《通知》提出,各地各高校要按照“能早尽早”“能扩尽扩”的原则,统筹协调好本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聘(录)高校毕业生和各类升学考试时间安排,确保全部在8月底前完成。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合理确定各类职业资格考试时间,稳定并扩大政策性岗位招录规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卓贤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每年有500多万大学生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错过了当年9月到次年1月的招聘“黄金期”,这一就业时间差造成供需大规模错峰,缩小了毕业生的有效求职期。
《通知》还要求,各高校要统筹安排好教育教学与就业工作进程,确保有序开展、有效衔接,为毕业生在校期间求职预留时间。
近日,多个省份2025年公务员招录计划向应届高校毕业生倾斜,部分岗位的招录年龄放宽,对于2025年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放宽到40周岁以下。这是对大龄高校毕业生这个特殊群体的重大利好。
加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被摆在了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位置。孙海波近日撰文指出,要努力建成全员覆盖、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就业服务体系。全链条优化就业指导、求职招聘、帮扶援助等服务,强化政策支持,完善供需对接机制,力求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
《通知》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切实举措。比如,要求各省级教育部门要牵头成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推进任务落实;要求加强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推进个性化求职心理疏导;探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微课程、职业培训课程,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要求将就业实习实践作为促就业重要举措,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等。
就业工作评价机制牵引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通知》提出,坚持分类评价,突出质量导向,探索长周期评价,以就业评价赋能高校就业工作转型,促进高校就业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这是“分类评价”和“长周期评价”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通知中。
接近就业政策层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所谓分类评价,就是评价就业工作不要一刀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办学定位不同,就业评价应该区别对待。所谓长周期评价,是不要光看毕业时的就业状况,还要看毕业生后续的成长和发展状况,所以要做长周期的跟踪调查评价。
目前,很多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