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临终仍称“无错”,死后遗体被掘墓扬灰
汪精卫临终仍称“无错”,死后遗体被掘墓扬灰
汪精卫,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从早年的革命者到后来的汉奸,他的命运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性。本文将带你走进汪精卫生命的最后时光,揭示他临终前的心路历程和最终的结局。
1944年11月6日,汪精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躺在床上的时候,叫来夫人沈璧君,说想让她帮自己记录一篇名为《最后的心情》的文章。
沈璧君知道这就是汪精卫想要立遗书了。
四日之后,汪精卫就病逝在日本,他死后被葬在了中山陵附近。汪精卫虽然以“烈士”的身份出现在了历史的舞台上,但他的政治生涯最终还是以“汉奸”的身份而告终。
汪精卫死后不久,他的遗体很快便被人掘了出来。有人在汪精卫的手中找到了一张字条。
汪精卫死后还紧紧攥着的这张字条,究竟蕴含着怎样的奥秘?
(建军大业剧照)
汪精卫的汉奸之路
汪精卫是我国近代政治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从早年的爱国青年到最后的汉奸,很多矛盾的标签都体现在他的身上。
汪精卫早期名声鹊起,主要是由于他在1910年在北京什刹海刺杀摄政王载沣。汪精卫刺杀失败后被抓,他在牢里长篇大论地谴责了清廷,并留下了十几首诗。
其中就有“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等充满了激情的作品,这段经历使得他在辛亥革命中,成为了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偶像”。
(汪精卫)
汪精卫在孙中山于1925年去世后,在政治上的野心逐渐扩大。
汪精卫早年以刺杀别人而出名,讽刺的是改变他人生命运的也刺杀活动。 1935年,日本侵华目的已经十分明确了。日本占领着东北,计划着向华北蚕食。此时在全国上下,人民的抗敌热情也日益高涨。
(日本侵华图片)
但是当时的国民政府却与日本关系“暧昧”,许多人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表示了强烈的愤慨。被人称为刺杀大王的王亚樵看国民党有和日本人合作之意,便派出了孙凤鸣刺杀老蒋。
1935年11月1日,孙凤鸣扮作一名新闻工作者,潜入国民党内部的一次聚会上,伺机而动。
孙凤鸣原欲杀死老蒋,但是他一直等不到蒋介石。于是他便想退而求其次,暗杀国民党的第二号人物汪精卫。
(汪精卫早年合影)
就在汪精卫和其他几个人拍照时,孙凤鸣迅速拔出手枪,向汪精卫连开数枪。这一切发生的太快,汪精卫根本没有来得及躲闪,连中了好几枪。很快,警方就找到了孙凤鸣,他很不幸地中了一枪,当场身亡。
汪精卫一共中了三枪,他的胳膊和后背各有一颗子弹,只是左臂的伤势比较轻,没有大碍。而他的而后背上的子弹,让他的脊椎受到了很大伤害。有一颗子弹没有拿出来,留在了他的身体里面。
虽然汪精卫没有被杀死,但这个经历却让他吃了个大亏。此后他的身体状况也是急转直下,医生预言,汪精卫现在保住了性命,但他活不过十年。
(汪精卫与蒋介石)
汪精卫和蒋介石一直不和,汪精卫在政治上不是蒋介石的对手,于是处处受到蒋介石的打压。后来日本进行了全面侵华战争,
之后国内的战争形势恶化,外敌的入侵也并没有让国民党内部团结起来,蒋汪间的隔阂与冲突愈来愈尖锐。
蒋介石还派人刺杀了汪精卫的亲信,这件事成为了汪精卫叛变的导火索,使他踏上了不可挽回的叛国之途。
(汪精卫在汪伪政府时期的照片)
穷途末路,旧病复发
汪精卫是非常矛盾的,他知道自己当了卖国贼,心情很悲苦,他常常会把桌子上的文件扔到地板上,或者把周围的人都骂了一顿。
1944年时春节期间,日本人在各个主要战场都被打得溃不成军,落到了下风。汪精卫的健康也和日本在战争中的形势一样每况愈下。
一次汪精卫意外从楼上摔了下去,这一摔之下,他的伤势又加重了,医生检查之后才知道,原来是那颗子弹在他的脊椎上停留了很久,甚至还压迫了他的神经。
(汪精卫与东条英机)
汪精卫出现了两条腿麻木、站立不稳、浑身颤抖和发烧的症状。因为是过年期间,不能去医院,所以他只能在家里休息。很快他就无法再站起来,整个人都快麻痹了,高烧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浑身上下都疼得要命。
汪精卫怕死,他认为,“中国医药不发达,不如到外国求医。”他给东条英机打了个电话,把自己的病情告诉了他,希望自己可以前往日本治病。
东条英机认为汪精卫对日本仍有一定的用处,便答应了他的请求。1944年3月,汪精卫与夫人乘飞机前往日本求医。汪精卫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只剩下陈璧君一个人还留在他的身边。
(汪精卫与东条英机)
由于汪精卫的病情十分严重,即使是名古屋的医生们也无法让他的情况有所好转。他的体温一直在升高,他的意识也逐渐变得模糊。
在日本汪精卫也没有得到好的修养,但时美国已经对日本宣战。就在汪精卫意识模糊的时候,美军飞机已经飞到日本的上空,投下了炸弹,汪精卫所在的地区也遭受到了轰炸。
(东京被轰炸)
在一连串的爆炸声中,整个医院都陷入了一片混乱,汪精卫本来就很虚弱,又被美国空军的炸弹吓了一跳,情况更加糟糕了,随之昏迷了过去。
当汪精卫再一次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来到了一个地下室,十一月的地下室就像是一个冰窖。因地窖潮湿,又无暖气,汪精卫痛苦不堪,他躺在床上感觉到了一股从未有过的寒意。
最后的心情
沈璧君一直守在汪精卫床边,她知道汪精卫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了,但她还是无法接受汪精卫时日不多的事实。
(汪精卫与沈璧君)
1944年11月6日,下午4时,他叫陈璧君来到他的身边。陈璧君听汪精卫有气无力地说:“我要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最后的心情》……”
陈璧君听了,知道汪精卫这是要写遗书了,她泪眼婆娑,手颤抖着记录汪精卫说下的每一句话。
汪精卫躺在床上,双目含泪,慢慢地回想着他的人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在临终时仍坚信自己“没有错”,并以此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开脱。
(汪精卫生病时照片)
汪精卫说:
“在我二十岁那年,我便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革命,虽无大功,但我一片赤诚之心,国人皆知,我被迫脱离了蒋介石的势力,逃往越南首府河内。在别人的帮助下建立一个被放逐的政府,这是我在绝望中所做的最后一件事,我每天都希望能把这个政府带回我的国家。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要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力图挽救国家的危亡。其实我心里也不喜欢日本人,可是日本人却总是对我示好。
我一点也没有冒犯英国人,也没有冒犯美国人,可是在蒋介石、宋美龄的怂恿之下,美国人、英国人都视我为敌人,并且污蔑我为卖国贼。其实,背叛孙中山先生的人是蒋介石。
我已经试过很多次和美国人交流,但总是被他们拒绝。我必须与日本结盟来对抗英美。中国被列强压迫了一百多年,我一直在为祖国而奋斗。我汪兆铭甘愿背上污蔑,被同乡唾骂为汉奸、卖国贼,在这空前危急的时刻,为求一条非同一般的道路,首先与日本人结盟,并借日本之力,驱逐西方国家,以承孙中山之遗愿,以实现中国的统一,虽然风险很大,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汪精卫)
汪精卫在描述完这些话之后,又陷入了昏迷中,他的陈述可以说是恬不知耻,他可以在最后的关头,欺骗自己,但是没有办法欺骗住广大人民,他的汉奸行径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汪精卫在临终前,用虚弱的嗓音说出了他心中最后的一个心愿,他说:“如果我能把我的遗体安葬在中山陵园旁边的梅花山上,我就可以给孙中山守灵,我的一生也就圆满了。”
在地窖里呆了一夜,汪精卫发着高烧,病情越来越重。最终汪精卫于11月10日下午4时,逝世于国外。
(当时的报纸报道)
汪精卫在日本战败前去世,对他来说是一种幸运,因为这意味着他“逃脱”日本战败后对他的审判。
“魂兮归来”,最终被挫骨扬灰
汪精卫虽不愿身死异乡,但当时的形势却不容许他归国。陈璧君得知了丈夫临终前的心愿,临终前,为他留了一张白纸,上面写道:“魂兮归来”,祈求他的灵魂能够回到家乡,并把白纸放在他的手上。
陈璧君得知汪精卫要葬在中山陵旁的梅花山,便与周佛海等人商议,将汪精卫下葬的地点定在11月23日的梅花山。
陈璧君怕汪精卫的坟墓被人挖出来,便让人搬来五吨重的钢铁碎片,和水泥混合在一起,用来加固坟墓。她眼睁睁地看着那些工人将铁钉钉好,她哭得几乎晕厥。
(炸毁前的汪精卫墓)
在汪精卫下葬后,陈公博与周佛海等叛徒宣布:11月23日日,可以来给汪精卫吊唁者,每人可领到二十元的储蓄券。
这在当时是一个很高的价格了。但是 在南京人的心目中,汪精卫是日本人的走狗,是国家的叛徒,是不配埋葬在梅花山的,葬在孙中山先生身边的,怎么可能会给他送行呢?
日本人被打败以后,汪伪政府就没有了保护伞,以前那些汪伪政府的高级官员唯恐被民众寻仇,所以在为汪精卫举行了丧礼后,便四散奔逃了。汪精卫作为汪伪政权的最高领导人,他的陵寝也没有人看守。
(汪伪政权)
南京的民众力劝国民党把汪精卫的坟墓给拆了,老蒋迫于民众的压力,只好答应了,并把这件事交给了何应钦。
汪精卫刚入土不到十个月,何应钦就命令手下的官员去梅花山捣毁坟墓,并召集当时建造坟墓的工人,用300公斤的炸药,将坟墓的盖子炸开。
然后,再用火药,将里面的窑洞给轰开,将棺材给掀开。
(何应钦)
当汪精卫的棺材被掀开后,他的尸体经过了防腐,完整地保存了下来,旁边还放着一张“魂兮归来”的字条。
国军将这些人的遗体连同棺木一起抬到清凉山上进行了焚毁,然后将他们的骨灰随意扔到了路旁的一个小水洼中。
汪精卫临死之前,恐怕也没有想到,他会有这样的结局。
陈璧君早就算准了丈夫的墓穴多半要被人破坏,所以她当年千方百计地为汪精卫保留遗体,以求其“安息”。但她最担心的事情,终于还是发生了。
(晚年汪精卫与沈璧君)
知道汪精卫的陵寝被破坏,他的骨灰也被胡乱扔掉后,陈璧君悲痛万分。可是,她却无能为力,也无法前往梅花山找到自己夫君的骨灰,因为她现在被囚禁了。
她不像汪精卫那样侥幸逃过一劫。在庭审中,陈璧君毫无悔意,矢口否认,声称汪先生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国为民,并无过错,而且非但无过错,反而大有功劳!
无论陈璧君怎么狡辩,她与汪精卫勾结日本侵略者,残杀国人,这都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她必须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应有的代价。
凡是出卖国家、出卖人民的,没有一个有好结果的。陈璧君在晚年也和汪精卫一样,饱受病痛的折磨。陈璧君于1959年6月17日,于狱中死去,为她邪恶的一生画上了句号。
(汪精卫跪像)
汪精卫早期救国的革命热情是毋庸置疑。然而,他虽然热衷于从政,但他的胸怀、才干、性格都不适合于在危机重重的近代中国来承担政治使命。
他之所以能跻身中国上层政坛,主要是因为其早期以“烈士精神”为基础而累积的政治资本。但这些只是“道德资本”,却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实力那么简单。
当汪精卫真正参与到以实力相较量的政治斗争中时,其阶级本性与性格中的各种弱点就显露了出来。使他在风云变幻的形势中,不能保持自我,不能辨别方向,最后被权力所扭曲,被历史所抛弃。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