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揭秘:唐代西域治理与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17:4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揭秘:唐代西域治理与丝绸之路文明交融

近日,吐鲁番市巴达木东墓群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揭示了唐代高等级官员北庭都护府副都护程奂的墓葬及其丰富的陪葬品。这些发现不仅证实了唐代中央政权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也展示了当时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深远影响。

01

考古发现:程奂墓葬揭秘

2022年5月至11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吐鲁番学研究院对巴达木东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11座唐代墓葬,其中一座规模较大的高等级墓葬尤为引人注目。这座墓葬位于农田中,是唯一有墓志的墓葬,墓主人正是北庭副都护程奂。

程奂的墓志盖上用小篆阴刻“大唐故程府君墓志铭”,墓志本身刻有26行近700字,虽然因破损只能辨识出不到500字,但考古队员通过多渠道考证,基本理清了程奂的生平和升迁之路。

程奂祖籍河北邯郸,曾任会宁郡黄石府别将、恒王府长史、瀚海军副使、摄西州司马、北庭都护府长史等职,最终官至北庭副都护。他于63岁卒于西州(今吐鲁番一带),其妻郝氏贤淑,育有两子。程奂的墓葬中还出土了大量彩绘泥俑、陶罐、陶灯、珠饰等,其中彩绘泥俑最为精美,包括文吏俑、仕女俑、跪拜俑、骑驼俑、武士俑等,生动再现了唐时丝绸之路上的万千气象。

02

北庭都护府:唐代西域治理的枢纽

北庭都护府是唐代管理东天山北麓的重要军政中心,始设于唐武周时期的北庭故城。北庭故城位于吉木萨尔县城北约12公里处,地处草原丝绸之路与绿洲丝绸之路交汇之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曾是金满县、庭州、北庭大都护府的所在地,是唐朝统治和管辖天山北麓地区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

北庭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唐代对西域治理的进一步加强。其管辖范围包括伊州、庭州、西州等地,负责维护丝绸之路的安全畅通,稳定唐朝在东天山北麓的有效治理局面。程奂作为北庭副都护,不仅负责协助都护处理军政事务,还在特殊时期承担着重要的边防责任。

03

唐代西域治理:因俗而治与文化融合

唐代在西域治理方面,继承并超越了秦汉的传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理体系。针对边疆民族的特点,唐朝实行羁縻府州制度,以各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围作为羁縻府州行政区划的基础,任命边疆地区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允许世袭。同时,唐朝还通过册封、纳质、和亲等手段,加强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巩固边疆稳定。

经济上,唐朝积极发展丝绸之路贸易,与西域诸族进行频繁的经济往来。唐朝长安坊市间流传“胡人多宝”的说法,诸多粟特商人久居长安。此外,唐廷在进行和亲、册封等时往往伴有丰厚的赏赐。唐与西域诸族广开互市,带动了西域的地区经济发展,史载唐时轮台、伊吾一带“禾菽弥望”,于阗地区“众庶富乐,编户安业”。

文化上,唐朝采取兼容并蓄的政策,尊重边疆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传播中原文化。西域高昌等国酋长曾“亦遣子弟请入国学之内”,各族的质子和留学生耳濡目染中原礼仪文化,返乡后往往成为本国亲唐派首领。唐朝还通过设置学校、颁赐书籍等方式,推动中原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04

丝绸之路: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桥梁

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之路,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唐代官方历法受到波斯人影响,元明时期伊斯兰天文学传入中国,这些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与西方文明的科技交流。

佛教艺术的传播与融合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考古出土文物显示,南亚佛教艺术通过丝绸之路向东亚汉地渗透,昆仑儿骑白象或胡人踞坐骑白象烛台等文物,展现了佛教艺术的多层次传播。此外,通过跨学科研究,考古学家还发现一些被认为是经由丝路传入的黄金技术,实际上是在外来文化影响下的本土制作。

这些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了丝绸之路上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的宏大场景,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和创新性。吐鲁番巴达木东墓群的考古发现,不仅是对唐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历史的有力证明,也是对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诠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