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冒充公检法诈骗高发,小心手机绑卡陷阱

创作时间:
2025-01-22 01:22:1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冒充公检法诈骗高发,小心手机绑卡陷阱

近日,全国多地出现冒充公检法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骗子通过虚拟电话号码冒充公安、检察院等机构人员,声称受害者涉嫌违法犯罪,要求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在此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诱导受害者绑定银行卡进行转账操作,导致财产损失。警方提醒广大市民,务必警惕此类诈骗手段,切勿轻易透露个人信息和进行转账操作。保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谨防上当受骗。

01

诈骗手法揭秘

骗子通常会通过以下步骤实施诈骗:

  1. 电话联系:骗子会通过虚拟电话号码(如FaceTime视频诈骗)联系受害者,冒充公安局、检察院等机构人员。

  2. 恐吓威胁:骗子会声称受害者涉嫌洗钱、诈骗等严重犯罪,需要配合调查。为了增加可信度,他们可能会发送伪造的“通缉令”、“逮捕令”等法律文书。

  3. 信息隔离:骗子会要求受害者保持电话畅通,不能与他人联系,甚至要求受害者前往宾馆开房,避免外界干扰。

  4. 资金转移:骗子会以“资金清查”为由,要求受害者将所有资金转入指定的“安全账户”。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诱导受害者绑定银行卡,以便于资金转移。

02

真实案例

2024年4月,深圳一位80岁老人接到自称“深圳市网络中心”的电话,称其身份证在三亚开通了手机卡,涉嫌发送恶意信息。随后,电话被转接到“三亚市公安局”,老人被要求严格保密,不能与家人联系。在骗子的诱导下,老人下载了“RayLink”APP接受调查,并将名下保险金全部提取到一张银行卡内。骗子通过远程控制老人手机,偷偷将卡内资金转走。

03

防范措施

  1. 警惕陌生电话:接到自称公检法机关的电话要保持警惕,特别是当对方要求保密、不能与他人联系时,很可能是诈骗。

  2. 不透露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敏感信息。

  3. 不点击不明链接:不要随意点击短信或微信中的陌生链接,更不要在不明网站上输入个人信息。

  4. 不转账到“安全账户”: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也不会要求当事人将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

  5. 及时报警:如果发现被骗,应立即报警,并保存好相关证据。

电信网络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陌生人,就能有效避免财产损失。记住,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办案,更不会要求转账汇款。遇到可疑情况,及时与家人朋友沟通,必要时向警方求助。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