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医学:揭秘健康生活新潮流
生活方式医学:揭秘健康生活新潮流
10月19至20日,第四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主席胡盛寿,以及近百位国内外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健康生活方式的普及和生活方式医学的发展。
什么是生活方式医学?
生活方式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专科,它将生活与医学结合,通过健康饮食、营养素补充、适当运动、压力舒缓和良好睡眠等非药物、非手术方式,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这一理念与中医“治未病”思想相契合,强调通过改变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来管理健康。
胡盛寿院士指出,非传染性慢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和精神疾病,都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健康生活方式不仅有助于延长预期寿命,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负担。
六大处方:全方位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医学的核心是“六大处方”:一吃、二补、三运动、四心理、五睡眠、六症状管理。
一吃:健康饮食
健康饮食是生活方式医学的基础。专家建议,应多吃豆类、全谷物和坚果,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每天至少食用300克蔬菜(其中一半为深色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研究表明,这样的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二补:营养素补充
均衡饮食能够满足大部分人日常营养需求,但一些情况下,如挑食、工作压力大、饮食结构单一等,都可能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不足。科学、个性化膳食补充,能够根据个体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基因特征等,为每个人量身定制适合的营养方案。
三运动:科学锻炼
运动是提高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专家推荐快步走、轻缓舞蹈、太极拳等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方式。研究显示,规律的运动不仅能增强心肺功能,还能缓解心理压力,降低慢性病风险。
四心理:压力管理
心理健康同样重要。通过动机访谈、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人们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改善情绪管理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健康。
五睡眠:规律作息
每晚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是维持健康的关键。规律的作息习惯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
六症状管理:自我监测
学会识别和管理身体症状,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寻求专业帮助,是预防疾病恶化的重要手段。
实践案例:科学减重方案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6部门联合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体重异常特别是超重和肥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部分癌症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安利(中国)市场部副总裁及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分享了安利纽崔莱的体重管理实践。通过“营养三餐,微微一动”的方式,为国人提供一个可以“长享瘦”的健康生活方式解决方案。自2024年4月方案升级以来,新增的1万名体验者,在4周干预时间后,BMI、腰围、体重等多项指标上均有显著改善。
健康社群:助力生活方式改变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冯雪表示,生活方式医学就是用循证医学的证据,在“吃、喝、住、行、睡”方面,将个性化、处方化的方式提供给民众。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和文化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刘胜兰表示,健康社群是健康生活方式改善和健康素养提升的有效干预形式。数据显示,一人组的健康生活方式平均打卡天数是20.4天,而大型社群打卡天数是56.5天,健康社群证明能够有效帮助大家坚持。
安利(中国)公共事务副总裁王汝华表示,2020年,安利推出大健康战略,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探索并完善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健康社群模式,传播健康知识,落实健康习惯,帮助公众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未来展望
随着国家医疗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逐渐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成为共识,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也逐步成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学科抓手之一。
专家预测,生活方式医学将在未来医疗体系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慢性病防控的主力军。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和生活方式干预,有望有效控制慢性病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推动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