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9.8新闻频率热议双十一消费陷阱:从真实案例看如何避免踩坑
FM99.8新闻频率热议双十一消费陷阱:从真实案例看如何避免踩坑
近日,成都新闻广播FM99.8聚焦双十一期间消费者遭遇的各种购物陷阱,从虚假折扣到物流延迟等问题,提醒广大听众在享受购物狂欢的同时也要提高警惕,保护自身权益。节目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在线解答听众疑问,提供实用的消费建议,受到了广泛好评。
刷单诈骗频发,消费者需警惕
近日,家住成都市龙泉驿区的阙女士就因轻信双十一促销活动而遭遇诈骗,损失3万多元。据阙女士回忆,她在家收到一个包裹,包裹里有一张双11狂欢购的卡片,卡片上印有“0元领三重好礼”的字样。在高额回报的诱惑下,阙女士先后投入了3万余元,最终却无法提现。
“这就是典型的刷单诈骗,群里的那些人都是一伙的,目的就是让你上钩,吸引你投资。”成都市公安局龙泉驿区分局民警提醒,随着双十一的临近,此类诈骗案件呈高发态势,消费者需提高警惕。
花式调价套路深,消费者需谨慎
号称史上最长的“双十一”购物节进入尾声。即便多个电商平台强调“规则简化”“优化消费体验”,但从部分网民分享的实际购物情况看,先涨后降、虚假破价等调价套路依旧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套路一:先涨后降。天津市民王女士每隔1个多月就会在某电商平台为她两岁的孩子购买奶粉,日常价格在6桶1136元左右浮动。“双十一”期间,王女士再次打开同款产品的链接,标注到手价升至6桶1200元,并注明“已省160多元”。“‘双十一’的大促价格反而贵了几十元,还不如平时随需随买。”
套路二:优惠繁多,不如直接购买。今年“双十一”,电商平台启动预售机制。有消费者发现,历经付预售款、付尾款、凑单等一系列时隔多天的操作下来,竟不如直接购买划算。有网民称自己在“双十一”预售活动中购买了一双600多元的运动鞋,但直接购买才500多元。“预售活动简直形同虚设,如果不注意甄别,消耗了大把精力,还会被坑走几十元。”
套路三:虚假破价,“最低机制”并不低。近日,某主播推销一款3999元的学练机,声称其销售价格是前所未有的破价优惠。事实上,该款学练机在一些电商平台的实际售价一直为3999元甚至更低。
专家建议:理性消费,货比三家
北京工商大学法学院教授、商法研究中心主任吕来明建议,消费者在购物时要保持理性,货比三家,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最低价”和“破价优惠”。同时,要注意保存购物凭证,以便在遇到问题时进行维权。
“建议在货源上要进行把控”“平台要加强监管”“要出具更加详细的产品报告”……更多消费者们也纷纷建言献策。
走过16年的“双十一”,不仅是消费的狂欢,更是品质与服务升级的见证。要通过加强监管、提升质量,让每一次线上消费都能成为一次满意的购物体验,如此才能持续激发消费者的热情,共享电商节日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