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袁隆平老师的成功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15:3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袁隆平老师的成功人生给我们的启示!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在此称呼“袁隆平老师”,是因为他不喜欢被称为“院士”、“教授”等等头衔,而是喜欢被喊“袁老师”。


图片来源:新华网

袁隆平的工作起点并不高,只是西南农学院农学系的一个本科毕业生,到安江农校去教书。安江农校只是一所中专学校,而且位于偏远落后的湘西雪峰山麓。按照常规路线图,他很有可能在这个落后、闭塞的乡镇过完非常平凡的一生。但是,他的人生如此开挂、神奇、伟大……,缅怀之际,有几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亦是对袁隆平老师的致敬!

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立志是人生第一要义,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袁隆平老师的书香门第有利于他从小立志为社会做贡献,看不上小家碧玉的物质满足,有利于他在1953年至1971年长达18年的时间里,长期坚持在湘西雪峰山麓偏远落后的安江农校,潜心做非常枯燥的育种研究。

厚实的知识储备

袁隆平老师深厚的知识储备有利于敢于向传统经典学说提出挑战,并能够阅读英文原版书籍和论文,开阔视野;也有利于走出中国,在菲律宾的水稻国际会议上进行交流,从而奠定他在国际水稻界的学术地位。袁隆平老师来自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父亲是东南大学毕业生,母亲是教会学校高材生,而他本人,能讲一口流利的英文。而在那个年代,很多人要么不会外语,自闭于国外;要么只会俄语,无法与国际主流科研界交流,脱颖而出是非常困难的。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世上任何事,只要来回琢磨、反复尝试,肯定有心得体会,更会有所收获。但是,大部分人在困难和寂寞面前,畏难退缩,或者奔向了别的诱惑。袁隆平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潜心于水稻育种研究这一件事,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有心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才能抓住机遇,获得成功。袁隆平老师因为每天都要去试验田,才能1960年7月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高大,穗大粒多,一蔸稻秧分出10余穗,每穗有壮谷一百六七十粒。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会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他推论该为天然杂交水稻。随后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


图片来源:新华网

袁隆平老师1964年7月5日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又于1965年7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

袁隆平老师无数的海量筛选育种事实说明,有了这种“铁杵磨成针”精神,不成功都很难。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团结协作、齐心协力才容易成功。“那个特殊年代”时期袁隆平老师面对着栽种杂交稻秧苗的瓦盆全部被砸碎时肝肠寸断,但是他的两个贫下中农学生尹华奇和李必湖事先将最典型的3盆实验苗藏到了学校果园的一条臭水沟里。后来袁隆平老师被调往一座煤矿接受劳动锻炼时,也是他的这两个学生越级给国家科委、湖南省科委、农业厅发电报和写信,挽救了他的科研工作。同样,是学生李必湖在海南岛崖县的南红农场发现了“野败”,为杂交水稻研究找到了突破口,育种工作一举超越日本;李必湖和邓华风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1975年主管杂交水稻研究的湖南省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和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华国锋也大力帮助了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稻工作。

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1970年春季,袁隆平老师和他的助手李必湖、尹华奇来到海南岛崖县南红农场,在当地调查野生稻的生长和分布。袁隆平老师让李必湖和尹华奇寻找野生稻,但是当地人称野生稻为“假禾”。口音不同再叠加名称不同,无法与当地人准确交流沟通,野生稻的寻找工作陷入的停顿。


图片来源:新华网

好在袁隆平老师来海南后,无偿讲课指导,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免费提供良种,一颗热心肠,结交了很多朋友。时任南红良种繁育场技术员冯克珊是1963年农专毕业,听过袁隆平的讲课,就联想到农场附近有一种名叫“假禾”的草,很可能就是要找的野生稻。于是冯克珊和袁隆平老师的助手李必湖在野生稻群落中仔细观察,发现三个雄花异常的野生稻穗,它们的花药细瘦,色浅呈水渍状,不开裂散粉。这三个稻穗生长于同一禾蔸,是从一粒种子长出、匍匐于水面的分蘖。他们立即把这蔸不育型的野生稻连泥挖起,放在铁桶里用牛车拉回试验基地。这就是著名的“野败”:雄性不育野生稻。发现了“野败”,才找到了开启杂交稻问世的钥匙!“野败”的发现对杂交水稻研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野败”是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的突破口。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进行大面积推广,全国达到208万亩,增产全部在20%以上。1982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学术会首次公认:中国科学家袁隆平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个人的奋斗目标契合国家的发展战略时,容易得到国家和社会上的资源帮助

中国可耕地面积少、人口又多,所产的粮食满足不了人口的需要,国家和政府一直在发展粮食安全战略。袁隆平老师经历了那个饥荒年代,立志让人们吃饱饭、远离饥饿。他一直有两个梦:第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梦见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而我则和助手坐在稻穗下面乘凉。其实我这个梦想的实质,就是水稻高产梦,让人们吃上更多的米饭,永远都不用再饿肚子。”另一个梦,是杂交水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1950年代初期,水稻亩产只有250公斤左右。他的杂交水稻2000年亩产700公斤、2004年亩产800公斤、2011年亩产900公斤、2014年亩产1000公斤、2020年亩产1530.76公斤。

袁隆平老师的奋斗过程中,也曾被排挤、被打击,但是很快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和帮助、国务院的关心和帮助,甚至受到来自于民间朴素的温暖帮助。中国缺油的时候就出来李四光,中国缺导弹的时候就出来钱学森,中国缺原子弹的时候就出来邓稼先……不可否认这些杰出人物的天赋异禀,也绝不能否认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对他们全方位、各个层面的支持!

本文原文来自贤集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