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实书院:清末泾阳的文化摇篮
崇实书院:清末泾阳的文化摇篮
崇实书院,这座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百年学府,自清光绪年间创立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卓越的人才培养成就,成为清末关中四大书院之一,更是中国西部理工教育的发源地。书院倡导“崇实学”与“图存亡”,通过设置“政事”“工艺”二斋,推行全面的西学教育,开创了当时的新学风,为推动清末泾阳文化变迁做出了重要贡献。
创立背景与教育理念
崇实书院创立于清光绪年间,正值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型时期。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书院创始人深感教育改革的紧迫性。他们主张“崇实学”与“图存亡”,强调教育应以实用为主,培养能够救国救民的人才。这一理念在当时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为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教育改革与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教育理念,崇实书院大胆革新,设置了“政事”和“工艺”二斋。政事斋主要教授政治、法律、历史等社会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治理能力;工艺斋则注重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教育,开设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等课程,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工科知识。这种文理兼备、注重实用的课程设置,在当时堪称开创之举,为书院赢得了“中国西部理工教育发源地”的美誉。
杰出人物与文化影响
崇实书院在历史上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李仪祉和于右任。李仪祉(1882-1938),陕西省蒲城县人,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是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的样板。于右任(1879-1964),汉族,陕西三原人,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他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和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校董等。
这些杰出人才的涌现,不仅彰显了崇实书院的教育成就,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书院倡导的“崇实学”理念,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救国理想,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量栋梁之才。
现代发展与传承创新
进入现代,崇实书院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教育魅力。书院的成长导师团队由一群年轻有为的硕士研究生组成,他们分别负责党务、奖学金、分团委、学生宿舍管理、武装及心理健康、就业资助、新媒体、档案管理等工作。这些导师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传承着书院的教育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2024年,崇实书院召开了第一次学生代表大会,会议强调了学生会在思政引领、书院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书院副院长施远对学生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要加强思想引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刻苦学习、接续奋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铺路架桥、添砖加瓦;二是要聚焦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好联系青年学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心系同学、服务同学、引导同学,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解同学之所难;三是要繁荣校园文化,搭建有效平台,创新开展学业发展、学术创新、文艺体育、志愿服务等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丰富广大同学校园生活,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助力广大同学全面发展、成长成才;四是要完善制度建设,科学优化机构设置,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推动规范监督管理,努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奉献型”的学生组织。
崇实书院,这座百年学府,历经风雨沧桑,却始终保持着其独特的教育魅力。从清末的教育改革先锋,到现代的高等教育重镇,书院始终秉持“崇德尚学 务本求实”的院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崇实书院将继续发扬其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