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大境门:长城关口变贸易枢纽,堡子里存七百处明清建筑
张家口大境门:长城关口变贸易枢纽,堡子里存七百处明清建筑
“大好河山”四个大字苍劲有力,悬挂在张家口的大境门上,这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这座千年古城历史文化的凝练概括。大境门,这座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的雄伟关隘,与不远处的堡子里,共同见证了张家口的沧桑巨变,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荣耀。
大境门:长城沿线的特殊关口
大境门始建于清代顺治元年(1644年),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作为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它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齐名,但又独具特色。长城沿线的关口多以“关”命名,而唯有此地被称为“境门”,这背后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
大境门的建筑风格别具一格。不同于常见的“门上建楼”形式,大境门城门顶部的平台上没有任何建筑,与长城浑然一体。城门中央的拱门进深13米、高12米、宽9米,是万里长城关口中尺寸最大的。门上“大好河山”匾额,由1927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所题,正、反面读来意境深远,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艺术魅力。
从军事要塞到贸易枢纽
大境门的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边疆史。自明朝起,这里就是北方重要的军事防线。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为防御鞑靼、瓦刺入侵,派大将军徐达修建长城,大境门成为其中的关键节点。清朝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皇帝率军平定噶尔丹叛乱时,就是经由此门向北进发。
然而,大境门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从明朝隆庆五年开始,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逐渐形成“贡市”和“茶马互市”,成为北方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来自蒙古草原和欧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药材等,在这里换成了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和白糖。大境门外的草原天路,被誉为“中国的66号公路”,见证了无数商旅的足迹。
堡子里:明清建筑的活化石
如果说大境门是张家口的北部门户,那么堡子里就是这座城市的“原点”和“根”。堡子里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这里现存文物古迹700余处,其中极具价值的重点院落93处,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素有“明清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堡子里的建筑布局严谨,街巷纵横交错,青砖黛瓦与红灯笼交相辉映,尽显古朴韵味。近年来,堡子里通过引入新业态、新场景,让这座古老的城堡焕发新生。金融博物馆、口皮博物馆、桥西区图书馆等文化项目相继落地,不仅展示了张家口的商贸历史和“皮都”文化,也成为游客了解张家口历史的重要窗口。
文化传承与现代融合
走进堡子里,仿佛穿越了时空。玉皇阁、文昌阁等古建筑巍然矗立,街巷中不时传来古琴声,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同时,这里也融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年轻人在这里开设特色小店,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夜晚,古堡在灯光的映衬下更显迷人,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的好去处。
大境门和堡子里,一北一南,一新一旧,共同塑造了张家口的城市性格。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每一处景观都在展现着文化的魅力。无论是追寻历史的足迹,还是品味文化的韵味,大境门和堡子里都是不容错过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