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症遇上抑郁症:这种双重困扰如何科学应对
焦虑症遇上抑郁症:这种双重困扰如何科学应对
焦虑忧郁症,顾名思义,是指焦虑症和抑郁症共病的状态,患者同时经历焦虑和抑郁的双重折磨。这种状况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据研究显示,37.3%的抑郁症患者共病某种类型的焦虑障碍,而标注为抑郁症伴焦虑痛苦特征者更是高达74.63%。这类患者抑郁症状与焦虑症状均较严重,病程迁延,认知功能损害明显,自杀风险更高,所需治疗时间更长且临床治愈率更低。
焦虑忧郁症的成因
焦虑忧郁症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个维度。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个人若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一人是抑郁症患者,他患上抑郁症的风险,会比一般人高出1.5至3倍。此外,大脑内神经传递物质的失调,如血清素及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也是导致抑郁症的重要原因。
在心理学层面,长期的精神压力是引发焦虑忧郁症的关键因素。当一个人面对持续的精神压力时,体内会产生过量的压力荷尔蒙,如皮质醇。这些压力荷尔蒙对脑部来说是一种毒素,会损害脑部中掌管情绪、睡眠及记忆的区域。特别是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脑部较为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童年时期的伤痛经历,如遭受虐待或缺乏父母关爱,会使他们产生过量的压力荷尔蒙,从而损害脑部中掌控情绪的区域。
社会学因素也不容忽视。生活中的重大变故,如失业、失恋、亲人离世等,都可能成为焦虑忧郁症的诱因。此外,缺乏社交支持,如独居、无亲无故,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焦虑忧郁症的症状
焦虑忧郁症的症状多样且严重,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思想和行为四个方面。
生理症状包括睡眠失调、食欲转变、容易疲倦、多种原因不明的身体不适等。情绪方面则表现为持续的情绪低落、感到沮丧、暴躁或焦虑。思想上,患者会难以集中精神、觉得自己无用、有自杀念头。行为上则表现为对事物失去兴趣、缺乏动力、自我孤立、拒绝参与社交活动等。
这些症状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例如,消极情绪会导致个体的免疫水平下降,增加患癌症、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焦虑忧郁症至关重要。
科学应对策略
面对焦虑忧郁症,科学的应对策略至关重要。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CB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焦虑忧郁症治疗的心理治疗方法。CBT侧重于挑战和改变认知扭曲及其相关行为,以改善情绪调节并制定应对当前问题的个人应对策略。研究表明,CBT在治疗较轻微的抑郁症、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抽动障碍、物质使用障碍、进食障碍、边缘性人格障碍等方面有效。CBT被推荐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一线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焦虑忧郁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用药物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s)、三环类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在疗效上相差无几,但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和获批治疗症状方面存在差异。例如,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氟西汀、舍曲林和伏硫西汀因不良反应而停药的发生率较低。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包括年龄、遗传变异、伴随症状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不良反应,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缓解焦虑忧郁症同样重要。适量运动有益于情绪健康,可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运动尤其是有氧运动时,大脑释放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又称快乐激素,不仅具有止痛的效果,还是天然的抗抑郁药。太极拳、瑜伽等注重觉察和调整自身呼吸的运动有助于平静情绪、缓解焦虑。运动还可以提升自信、促进社会交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更为有效。如有必要,可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员的帮助,根据自身情况制定运动方案。
此外,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也至关重要。睡眠质量是心身健康的综合表现。常见的睡眠问题包括入睡困难、早醒、夜间醒后难以入睡、经常噩梦等。睡眠不良提示着存在心理问题或生理问题,是心身健康不可忽视的警示信号。多数睡眠不良是情绪困扰所致,抑郁、焦虑等常见情绪问题都可能干扰睡眠。焦虑往往导致入睡困难,抑郁则常常伴随着失眠早醒等问题。另一方面,睡眠不良会影响心理健康,加重心理疾病。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
出现心理问题时积极求助是负责任、有智慧的表现。出现心理问题可求助于医院的相关科室、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求助的内容包括: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获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接受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等。
焦虑忧郁症虽然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但通过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调整,患者可以逐步摆脱焦虑和抑郁的困扰,重拾生活的希望和快乐。如果你或身边的人正面临这样的困扰,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不要让焦虑和抑郁成为生活的主宰。记住,你并不孤单,许多人都曾经历过类似困境并成功改善了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