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中国样本
普达措国家公园:生态旅游的中国样本
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是中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也是生态旅游的典范——普达措国家公园。这里平均海拔3459米,拥有湖泊湿地、森林草甸、河谷溪流等多种自然景观,是众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自2006年成立以来,普达措国家公园积极探索“造血式”国家公园建设路径,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普达措国家公园总面积达1477.13平方公里,位于全球三大生物多样性热点区的交汇处,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公园内生态系统完整,从高山草甸到原始森林,从湖泊湿地到河谷溪流,构成了独特的高原自然景观。属都湖是香格里拉最大的高原湖泊,湖水清澈透亮,野鸭黄鸭悠然栖息,湖中还盛产金黄色的“属都裂腹鱼”。弥里塘草甸形似“佛眼”,是香格里拉的重要牧场之一。碧塔海则被誉为“高原明珠”,传说中是格萨尔王提及的“毒湖”。
公园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生长着忍冬、云杉、高山松等珍稀植物,栖息着黑颈鹤、云豹、金猫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据统计,公园内有种子植物2275种,野生哺乳动物24种,鸟类75种,是名副其实的物种基因库。
自2015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以来,普达措国家公园积极探索“造血式”建设路径,建立了社区可持续发展机制。公园通过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和社区反哺机制,使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环境的维护者和受益者。
在生态保护方面,公园实施了多项措施:设置510台红外相机和78个监控探头,建立6套环境综合监测系统,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态系统监测研究,建设国家公园大数据中心,实现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动态管理。
在社区发展方面,公园创新性地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社区居民通过土地和资金入股参与公园建设,每年可获得固定分红。例如,洛茸村与政府和企业合作建设游客接待服务设施——悠幽庄园,村民每户每年能获得2万元的固定分红。此外,公园还优先聘用社区居民参与生态管护、环卫、解说等服务,设置生态管护岗位55个,护林员年收入达到2.5万元。经营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100个,年人均收入在5万元以上。据统计,2020年至2022年,公园管理局筹措资金5382万元用于社区生态补偿,2023年年度补偿资金更是达到2200万元。
通过这些措施,公园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2015年至2023年,公园累计接待访客93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15.2亿元。社区居民人均年收入达到16661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2023年,普达措国家公园荣获“中国森林认证自然保护地生态旅游”证书和“云南省十佳户外营地”称号,成为生态旅游的典范。公园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普达措国家公园的故事,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篇章。在这里,每一滴水、每一片叶、每一声鸟鸣,都在诉说着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动人故事。未来,普达措国家公园将继续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为子孙后代留下这片宝贵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