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六号新发现:月球高纬度温度适宜,利于基地建设
嫦娥六号新发现:月球高纬度温度适宜,利于基地建设
2024年6月,嫦娥六号带着珍贵的月球样本返回地球,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再次获得月球物质。而早在2020年,嫦娥五号就已成功带回1731克月壤样品。这些样本不仅让我们得以一窥月球的地质奥秘,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事实:月球高纬度地区的温度比预期温和得多,这为未来在月球建立基地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月球温度的惊人发现
月球表面的温度变化极为剧烈。在阳光直射下,月球白天的温度可高达127℃,而在漫长的月夜中,温度则会骤降至-183℃。这种极端的温差,主要源于月球缺乏大气层的保温作用,以及月面物质的低热容量特性。
然而,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的探测数据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现象:在月球的高纬度地区,温度的变化相对温和。山东大学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遥感影像和地形探测数据,发现在月球南极地区存在800多处平原地貌,总面积超过4.6万平方公里。这些平原地貌不仅地形平坦,适合作为着陆区,而且部分区域处于永久阴影状态,温度极低,有利于水冰的长期保存。
温和的温度意味着什么?
这一发现对未来的月球探测和基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月球基地的建设需要考虑诸多因素,其中温度条件是关键之一。极端的温度变化不仅对设备和人员构成威胁,还会影响能源的获取和利用。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正在积极探索月球基地的建设方案。他们提出了“三站一体”的月球科考工程设想,包括区域移动科考站、广域月基环境站和月外空间监视站。这些平台将分别承担多场域新质感知、多维环境监测预报和空间目标监视预警等任务。
温和的温度条件为这些计划的实施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区域移动科考站可以在温度适宜的平原地区进行长期驻留,开展各类科学实验。而广域月基环境站则可以利用稳定的温度环境,建立覆盖月基全域的环境监测系统。
月球资源的新希望
温和的温度环境不仅有利于基地建设,还为月球资源的开发带来了新的希望。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发现,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中含有丰富的太阳风成因水。这些水以氢和氧的形式储存在月壤颗粒中,每吨月壤中至少含有170克的水。更重要的是,研究显示这些水在月球中、高纬度地区保存得更好,为未来的水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线索。
此外,月壤中还富含氦-3这一潜在的核聚变燃料。中核集团的研究团队通过分析嫦娥五号月壤样品,确立了月壤中氦-3的最佳萃取温度参数。这一发现为未来在月球上建立能源基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未来的月球基地
根据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的规划,国际月球科研站将在2035年前后建成基本型,在月球南极区域建设半径约10公里的中心站区。科研站将具备百公里范围内的科研作业能力,并为载人登陆火星等深空探测任务奠定基础。
温和的温度环境无疑将为这一宏伟计划的实施提供重要支持。未来的月球基地不仅能够开展各类科学实验,还可能成为人类利用月球资源、探索更远深空的重要跳板。
随着嫦娥六号带回的新一批月壤样品的研究深入,我们对月球的认识将更加全面。温和的温度环境、丰富的水资源和潜在的能源储备,让月球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人类探索宇宙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