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详解: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
解放军总医院专家详解: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在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领域展现了卓越的专业实力。该科室主任王君教授带领团队,成功完成多例高难度手术,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病例回顾
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因头晕伴恶心、呕吐一个月入院。患者有25年2型糖尿病病史,未正规治疗,否认烟酒嗜好。入院时血压为122/81mmHg,神志清醒,言语清晰,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体位变动后出现头晕伴恶心、呕吐。
颅脑CT平扫提示左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大片低密度。头颅MRI显示左侧小脑半球,小脑蚓部急性脑梗死。头颈部CTA提示左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进一步检查显示,左侧椎动脉V4段重度狭窄,远端椎动脉直径2.86mm,近端3.55mm。双侧颈动脉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纤细,脉络膜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软膜支向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代偿供血。
手术策略
经多学科会诊,专家团队决定为患者实施左侧椎动脉V4段支架植入术。手术由神经介入科副主任医师张荣举和主任医师王君共同完成。
手术团队选择了6F Chaperon导引导管、Synchro-14微导丝+SL-10微导管、Transend-300微导丝、TREK或Gwteway球囊 (2.759-12mm)以及Wingspan支架(3.520mm)。手术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和控制,既要扩张狭窄的血管,又要避免损伤周围组织。
手术过程
手术开始后,医生首先通过股动脉进行穿刺,将导管送至椎动脉狭窄部位。随后,通过注入造影剂确定病变位置和程度,确保精准治疗。在确认位置后,医生将支架经导管输送至狭窄处并释放,扩张血管以恢复血流。术后再次造影检查支架位置及血流通畅情况,确保手术效果。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头晕、恶心等症状明显改善。复查影像学结果显示,支架位置良好,血流通畅,狭窄部位完全解除。
专家解读
张荣举副主任医师表示,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能显著改善患者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但手术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医生的技巧,更离不开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支持。
王君主任医师强调,影像学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术前评估到术中导航,再到术后效果监测,影像学技术贯穿整个治疗过程。特别是AI技术的引入,使得影像学分析更加精准,为手术的成功提供了有力保障。
医学影像的应用
在2024年东方脑血管病会议(OCIN 2024)上,多位专家就AI在脑血管影像学评估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建民教授指出,AI技术能够分析大量医学影像数据,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快速准确地标记出异常区域,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朱文珍教授介绍,AI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像识别、早期诊断、治疗指导、预后评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英国e-Stroke平台可在不到两分钟的时间内处理扫描结果,提高治疗率。
此外,4D FLOW MRI、4D CTA、高分辨率MRI等前沿技术也在神经介入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技术能够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血管和血流信息,帮助医生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总结与展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神经介入科在椎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方面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了现代医学技术的魅力。随着AI和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手术将更加精准和安全,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