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代糖尿病手术:85%患者摆脱药物,并发症明显改善
第四代糖尿病手术:85%患者摆脱药物,并发症明显改善
据统计,我国约有1.4亿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死亡病例由心脑血管疾病引起,10%由肾病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截肢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10~20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手术治疗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从2010年起,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开始纳入手术治疗的相关内容。
手术治疗糖尿病经历了四代术式的发展:
第一代为经典的减肥手术,如胃旁路和袖状胃手术;
第二代为适当扩大胃腔的胃转流手术;
第三代为肠转流手术空回肠(单吻合口)侧侧吻合术;T2DM空回肠(双吻合口)优化术式,也叫胰岛优化术式。**
**第四代为肠转流优化术式
从第二代术式开始,手术治疗糖尿病与减重手术在机理研究方向和术式设计上已明显区分:减重手术以胃为中心,主要通过改变grelin(饥饿素)和lapting(瘦素)的水平来发挥作用;而糖尿病手术则主要通过改变中下消化道产生的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1)来实现治疗效果,与胃的大小无关。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代和第二代以胃为中心的手术均对正常器官造成一定程度的损毁,其医学伦理学价值有待商榷。第三代肠转流手术虽然降糖效果不错,但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顽固性腹泻、营养不良、肠梗阻、肠道菌群失调、反复过度排气等。
第四代肠转流优化术式
第四代肠转流优化术式充分考虑了小肠动力学特点和空回肠生理学特性,在第三代的基础上优化了降糖效果,并大幅度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具体优化包括:
- 结合空回肠动力学梯度特点,科学合理分流,既保证食物和消化液刺激回肠L细胞产生GLP-1和PYY等激素,又确保营养物质的正常吸收,防止营养不良;
- 优化术式确保小肠蠕动均为同向蠕动,解决了传统术式中代谢产物和内毒素重复消化、重复吸收的问题,减少了细菌过度繁殖和菌群失调;
- 通过合理关闭肠管系膜,明显降低内疝和肠梗阻的发生风险;
- 避免了对胃的较大破坏,保留了胃的正常功能;
- 采用腹腔镜微创方式,仅需在腹部打四个小孔,手术时间约2小时。
治疗效果
第四代肠转流优化术式对血糖水平的调控效果显著。术后85%的患者在1-12个月的康复期内,无需控制饮食即可摆脱对胰岛素及降糖药的依赖,保持血糖平稳。15%的患者虽不能完全摆脱药物,但在无需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明显减少了胰岛素及降糖药的使用量,血糖仍能保持平稳。此外,该术式还能有效改善糖尿病并发症,部分患者实现了并发症的逆转,如眼底病变和肾脏病变的恢复、糖尿病足的好转、手足麻木等症状的消失。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也恢复至正常范围,无需再服用降压药物。同时,该术式还具有一定的减重降脂和改善睡眠作用。
病例分享
69岁的吴阿姨患有18年糖尿病,每天需要严格控制饮食、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尽管如此,她的血糖控制效果仍不理想,空腹血糖基本在13mmol/l以上,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接近30mmol/l,并出现了多种并发症。在接受第四代肠转流优化术后,吴阿姨在术后第5天就完全停药,血糖、血压均恢复正常,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症状消失,体重也从88公斤降至72公斤。她表示:“现在可以想吃就吃,不用再吃药打针,身体轻松多了。”
适应症
第四代肠转流优化术式适用于以下患者:
- 年龄≤65周岁(条件好者可放宽至70岁)
- 病程≤20年(根据评估可适度放宽)
- BMI在18.0-32.5千克/平方米之间
- C--肽值≥正常下限值(个别可放宽至C--肽值≥正常下限值1/2)
- OGTT试验有峰值出现者
- 糖尿病自身免疫抗体试验均阴性
- 胰岛细胞功能评估适宜手术者
- 无影响手术的严重合并病
优势对比
与第三代肠转流手术相比,第四代优化术式具有以下优势:
- 更加符合生理的肠道走行与食物运输方向设计
- 科学合理分流,既能刺激GLP-1的产生,又能保证营养吸收
- 术中精准操作,确保手术安全与效果
- 避免了肠道内毒素的产生与吸收,防止肝功能损害
- 精准测量与机械吻合,确保降糖效果持续有效
- 更加科学严谨的肠系膜处理,避免肠梗阻等并发症
- 虽然操作相对复杂,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略长,但效果更佳
专家团队
该手术由移动医大医生集团联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吉林大学第四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等多家知名医院的微创手术专家共同完成。
移动医大手术平台简介
移动医大医生集团成立于第三届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汇集了北京协和医院、北京301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的微创外科专家。目前,团队已建立五个核心手术平台,涵盖关节、脊柱、腔镜、甲乳和脑科微创手术领域。平台的核心理念是“以最小的代价解除患者最大病痛”,目标是“将医大专家手术平台搬到老百姓身边,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