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搭子文化”爆火: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型社交模式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56:4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搭子文化”爆火: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型社交模式

“搭子文化”爆火:社交媒体时代的新型社交模式

“搭子,走一个!”这句简单的话语,如今已成为年轻人社交圈里的流行语。从“饭搭子”到“运动搭子”,从“学习搭子”到“旅游搭子”,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社交习惯。2023年,《咬文嚼字》编辑部将“搭子”列为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充分印证了这一现象的普及程度。

01

从方言到流行语:搭子文化的兴起

“搭子”一词最早源自上海方言,原指“一起打牌的人”,即“牌搭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个词的含义逐渐扩大,泛指在特定场景下给予特定陪伴的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邱泽奇教授指出,“搭子”关系是数字时代的产物,体现了朋友关系的变迁。它以自我为中心、遵循自愿和平等原则,满足了现代人多样化的情感和社交需求。

02

搭子文化的特点:弱关系中的强需求

“搭子文化”的兴起,反映了当代青年社交方式的新变化。南京大学的翟学伟教授曾指出,人情和面子是解读中国社会的关键,中国人追求的是一个人的一生要在其生活的社会网络中活得有意义,中国人从骨子里明白自己是生活在关系中的。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于关系的维系无疑影响了自我的需求和体认,并深刻影响了朋友的选择,过去的“朋友圈”其实是受限的。邱泽奇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从农业社会到数字社会,朋友关系因选择范围的拓展而发生了本质的变迁。

这种变迁在“搭子文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与传统的社交模式不同,“搭子社交”属于人与人之间依托“弱关系”而形成的“浅社交”。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弱关系的强需求:在大城市生活,部分年轻人脱离了传统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强关系网络,嵌入到以业缘、趣缘为主的弱关系网络。深度社交需要依靠大量的时间和情感投入进行维系,而部分年轻人被高速发展的社会压力裹挟,生活节奏加快、时间碎片化,较难有充足的时间和心情去建立长期的社交关系。加上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工作压力的焦虑感、无人倾诉的失落感等,都让部分大城市青年处于深度关系缺失的状态。部分年轻人希望获得情感陪伴的同时又无力支付超额的人际关系成本,在陌生的城市重新建立亲密关系较为困难。“搭子社交”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部分的情感缺失,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了部分年轻人的社交需求以及大城市的生活节奏。

  2. 空巢期的新想象:部分大城市青年因为种种原因独居而成为“空巢青年”。由于长期独居,一些青年存在社交焦虑和社交恐惧等问题,“搭子社交”的出现在某种意义上缓解了这些青年的社交困境,激发了他们重拾社会交往的热情与活力,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向外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空巢青年”的社会融入。相较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和深厚情感基础的朋友而言,“搭子”其实并没有介入青年的实际生活,“搭子”之间的关系是陌生的,但成为“搭子”则存在着以后有频繁交往的可能,因而“搭子”又具有一定的想象力。在“找搭子”的过程中,因趣缘结识的社交关系可能会延伸至往后的日常生活,从而演变为深度社交,这对于打破“空巢青年”的社交恐惧心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青年通过“找搭子”向外探索社会关系,是一种“可进可退”的社交模式:对于想要寻找深度关系的青年而言,“搭子”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社交漏斗”,其可以通过碎片化的社交方式去接触更多不同圈层的人;而对于暂时不想介入深度关系的青年而言,“搭子”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能够保持边界的理想化社交状态,维护了自我的相对独立性。由此可见,“搭子社交”让青年在“空巢期”呈现出一种“独而不孤”的优雅姿态。所谓“独”就是保持自己的生活格调,单独居住;“不孤”则是通过各种“搭子”进入社会,分享话题与情绪,获得交流与认同。“搭子社交”让部分青年在保持自我生活独立、探索自我意识的同时,注重体验、发展兴趣,追求新的社会联结,为日常生活带来别样趣味,能够增强青年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青年良好的情绪品质。

  3. 有分寸的边界感:当代青年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在多样的生活模式中维持基本的社交距离,追求一种有分寸、有底线和高质量的社交。“搭子社交”围绕共同的兴趣爱好或是陪伴需求而展开,通过特定兴趣爱好识别和划分同类群体,主动建立和寻求具有一定边界性的人际关系。短暂的接触不会干涉对方的生活,这符合部分青年注重个人生活隐私的特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搭子”是部分青年不迎合人情世故,借以实现自我表达的交往载体,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提供了一份精致而有温度的友情“代餐”。

  4. 无负担的自由度:“搭子”之间不需要知道对方的具体信息,他们可能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识,如“徒步搭子”“逛街搭子”“健身搭子”“饭搭子”“奶茶搭子”等;也可能是在某一垂直领域提供特定陪伴而临时在一起,如“考研搭子”“旅行搭子”“游戏搭子”“八卦搭子”等。与传统的社交模式不同,“搭子社交”属于人与人之间依托“弱关系”而形成的“浅社交”。那么,“搭子社交”预示着青年社交方式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其流行的背后又蕴含了哪些现实动因?

03

搭子文化的影响:机遇与挑战并存

“搭子文化”的兴起,既带来了社交方式的革新,也引发了一些担忧。一方面,它满足了现代人对情感陪伴和社交效率的需求。例如,小米通过社交平台找到了“旅游搭子”,不仅解决了独自旅行的困扰,还收获了美好的回忆和新的友谊。另一方面,这种基于“弱关系”的社交模式也可能导致关系的浅薄化和碎片化。邱泽奇教授指出,如果将有限的时间分配到无限多的自我偏好满足上,那么,能够满足一个偏好的时间和精力一定会减少,关系一定会朝肤浅的方向无限逼近。从关系中获得的或许不再是满足,而是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焦虑。弱关系是“搭子”的优势所在,然而也是其固有的不足。“搭子”的精神性、短暂性、粗浅性、单维性让朋友关系带来的满足感变得无比脆弱,一旦受到某种力量的冲击,无论内力还是外力,都有可能迈向崩溃。人们要反思,技术改变所纵容的自我偏好的膨胀以及自我偏好满足的路径多样化和高效率,是否让朋友关系背离了其对自我的本意。邱老师指出,让朋友关系回归互利互惠基础上的快乐,还得回到社会规则的约束上来,要用社会规则约束数字技术的影响,或者重新建构符合数字社交特质的朋友关系。

04

未来展望:如何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交

“搭子文化”作为数字时代的社交新形态,其未来发展趋势值得关注。一方面,随着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这种基于共同兴趣的社交方式可能会更加普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如何在享受“搭子社交”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避免陷入关系浅薄化的陷阱,是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邱泽奇教授建议,应该重新构建符合数字社交特质的朋友关系,既要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避免过度依赖虚拟社交,保持线上线下社交的平衡。同时,也要重视深度关系的培养,不要让“搭子文化”成为逃避真实人际关系的借口。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如何平衡线上线下的社交,找到适合自己的交友模式,成为了每个人都需要思考的问题。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可以不谈恋爱,但不能没搭子。”这句话或许正是“搭子文化”盛行的最佳注脚。它提醒我们,在追求个性化和高效社交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情感连接。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