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织锦技艺: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的文化传承之路
黎族织锦技艺: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的文化传承之路
近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从巴拉圭传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正式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转变,不仅标志着这项有着3000年历史的古老技艺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也彰显了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黎族织锦技艺,这门被誉为纺织业“活化石”的古老艺术,承载着黎族人民的智慧与文化记忆。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纺染织绣技艺之一,它以独特的魅力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赞誉。
黎族织锦的制作过程,是一场指尖上的艺术创作。从棉花的种植、采摘,到纺纱、染色、织造,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黎族妇女们将天然植物染料与矿物颜料巧妙结合,创造出绚丽多彩的织锦。麻织、棉织、织锦、印染、刺绣、龙被……多种品种各具特色,其中的龙被更是被誉为“黎锦之王”。
对于没有文字的黎族而言,黎锦更像是一本“史书”,记录着这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从奇花异草到飞禽走兽,从神话传说到生活场景,黎锦上的图案不仅是装饰,更是黎族人民精神世界的体现。古人曾赞美黎锦“光辉艳若云”,这不仅是对织锦技艺的赞美,更是对黎族文化的礼赞。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门古老技艺也曾面临失传的风险。幸运的是,近年来,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黎族织锦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已从2009年时不足1000人扩大到2万多人。海南10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黎锦技艺实践课程,6个市县建成了5个黎锦技艺传习馆和16个传承村。这些措施不仅为黎锦技艺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平台。
更令人欣喜的是,黎锦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通过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黎锦元素被巧妙地融入手提包、书签、桌旗等时尚产品中,成为海南最受欢迎的伴手礼之一。这些创新不仅让黎锦焕发新生,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喜爱这门古老艺术。
黎锦的魅力不仅在国内绽放,更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近年来,黎锦作品频频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米兰设计周、巴黎时装周等国际重要场合,并在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等地举办巡回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从“急需保护”到“代表作”,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转变,是中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一个缩影。目前,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在国内,国务院公布了155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305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四级非遗名录项目累计超过10万项。这些数据背后,是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保护。
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项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次文化自信的彰显。它让我们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正如一位传承人所说:“创新是最好的传承。”只有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永续发展。
未来,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不断推进,黎锦技艺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期待,这门古老的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成为海南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继续书写属于它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