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数学改革:专家建议培养核心素养,融合信息技术
2024高考数学改革:专家建议培养核心素养,融合信息技术
2024年,高考数学迎来重大改革。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广西、贵州、甘肃等7省首次实施“3+1+2”新高考模式,教育部考试院组织的适应性考试显示,数学试卷在题量、情境、思维强度和难度结构上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如何撰写一份既全面又深刻的数学教学总结,成为每位高中数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教学理念的革新:从知识传授到思维培养
山东师范大学数学专家傅海伦教授在潍坊四中举行的数学报告会上,提出了对高中数学教学的深刻见解。他强调,高考不再只是单一的技能考核,而应当站在变化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层次的知识结构。教师们应放宽眼界,不能仅仅局限于今年的试题,反而要从近五年甚至近十年的高考试题中提炼有效的备考经验。
傅教授还提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教材,追本溯源,从基础知识入手,踏实有效地应对变化多端的高考试题。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备考效率,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核心素养的培养: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在新高考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以及数学分析等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的王钰博老师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夯实和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理解透彻、掌握好,特别是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以及重要公式,能够灵活地运用,为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在实践教学中,数学教师要尝试着将抽象的数学运算公式和运算准则转化为生活化的问题,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例如,在学习《等差数列》章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化的案例:学校要召开校运会,需要在400米的操场栅栏上插上彩旗,预计每隔4米插一面彩旗,那么学校需要至少购置多少面小彩旗?在生活化教学元素引导下,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等差数列,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运算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教学手段已经广泛地应用到了实践教学当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几何教学,让学生在直观、动态教学中不断深化对几何图形的认知和掌握,从而有助于锻炼和培养他们直观想象能力。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相关章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制作不同的立体图形,并引导学生将其与平面图形相对比,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立体图形的性质和特点,有助于真正培养起学生良好的直观想象力。
以几何画板和GeoGebra(动态几何画板)为例,这些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数学概念,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时,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展示“弦图”,引导学生探索正方形和三角形面积之间的关系,进而推导出勾股定理。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GeoGebra软件可以轻松实现动态演示,帮助学生观察点与线的变化规律。例如,通过软件展示椭圆的定义和性质,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椭圆上任意一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常数,从而更好地理解椭圆的几何特征。
写作技巧:让总结更有说服力
撰写教学总结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 结构清晰:采用总分结构,每个部分都有小标题,便于读者理解。
- 案例支撑:结合具体教学案例,使内容更生动、更具说服力。
- 语言风格:简洁明了,避免过多专业术语,使内容易于理解。
通过这样的规划,文章将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能够为高中数学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