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龙腾虎跃迎甲辰:中国龙文化古今传承与国际传播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龙腾虎跃迎甲辰:中国龙文化古今传承与国际传播

引用
搜狐
10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757578117_121797219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6304353
3.
http://cul.china.com.cn/2024-02/04/content_42691928.htm
4.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4-02/05/content_26040935.htm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O80V8R505534D1H.html
6.
http://ah.anhuinews.com/kjyww/202402/t20240212_7365725.html
7.
http://www.news.cn/globe/2024-02/09/c_1310763373.htm
8.
https://westlake.hangzhou.gov.cn/art/2024/2/27/art_1639430_59046095.html
9.
https://www.cssn.cn/lsx/slcz/202402/t20240221_5734169.shtml
10.
https://www.chinaesperantoligo.com.cn/20240129/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不仅是吉祥之兆,也代表了皇权和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被誉为“真龙天子”,皇宫被称为“紫禁城”。龙的形象遍布文学艺术、建筑、绘画、雕刻以及日常用品设计之中。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中国龙的多重象征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01

龙的起源与演变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八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表明,龙的形象最早来源于天文和星象。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中发现了蚌塑的龙虎图,墓主人身份较高,大致具有巫觋领袖的地位,龙虎图象征着宇宙星宿。这座墓葬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年代为公元前4300~前3800年。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记载了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四方皆有七宿,各成一形。东方成龙形,西方成虎形,南首而北尾。南方成鸟形,北方成龟形,西首而东尾。”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初)曾侯乙墓的漆木衣箱盖,按照顺时针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并且在二十八宿东西两侧绘制有龙虎图。苍龙七宿和白虎七宿的观念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产生,历经数千年直到汉代转化为文字表述。

商代甲骨文的“龙”字构形,正好与苍龙星宿的图像吻合。根据甲骨卜辞记载,商人占卜通常是将龙和降雨联系在一起。卜辞内容有商人作“龙”,目的就是为了降雨,因此有学者认为《淮南子·地形》记载的商汤遇到旱灾作土龙求雨是有历史依据的。类似的情况还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春秋繁露·求雨》、《论衡·乱龙》等文献,说明以土龙求雨的传统观念和信仰活动在古代社会颇为流行。

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沙拉乡查海遗址的大型龙形堆塑,全长19.7米,体宽近2米,时代约为公元前6000年。这件龙形堆塑使用较为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成一条长龙,龙首朝西南,龙尾东北,昂首张口,曲体弓背。整个堆塑位于整个聚落的中心广场位置,北侧紧靠具有宗教礼仪中心功能的大房子,南侧为祭祀坑,说明龙形堆塑与礼仪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湖北黄梅白湖乡焦墩遗址的龙形堆塑,全长4.46米,高2.28米,宽0.3~0.65米。焦墩遗址属于大溪文化,时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龙形堆塑使用卵石堆塑而成,龙角上扬,长颈弯曲,背部有鳍,腹下有爪。龙背上方有三堆卵石,呈东南向排列,与龙角成一条直线。古代授时的主星是大火星,即苍龙七宿的心宿二(Antares a Scorpio)。黄梅焦墩的龙形堆塑的心宿位置有用石块摆塑着三星图案,推测可能是古人观象授时的心宿三星。

史前社会龙形堆塑的出现,表明龙的起源与祭祀祈祷龙星的信仰活动有关。文献所述的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所指的即是龙星。龙星从地平线升起之时,正好是农耕开始的初春。《左传·桓公五年》记载:“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烝,过则书。”服虔注:“大雩,夏祭天名。雩,远也;远为百谷求膏雨也。龙见而雩,龙、角、亢也。谓四月昏龙星体见,万物始盛,待雨而大,故雩祭以求雨也。”公元前8世纪的文献资料表明,初春惊蛰后当苍龙星宿出现于东方地平线,就要举行雩祭。四月龙体星宿显现出来,这是农作物最需要雨水润泽的季节。《国语·周语》有“夫辰,角见而雨毕”,也是指当苍龙星宿的龙角露出地平线就会有降雨。

新石器时代龙之形象和观念已经在中华大地广为传播,辽河流域的查海遗址、黄河流域的西水坡墓葬、长江流域的焦墩遗址,分别代表了中国北、中、南三个区域。龙形堆塑与史前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组织和礼仪活动都有密切的关系。龙之形象具备了八千年来中国龙的基本特征,即龙首突出,蜿蜒的躯体,有鳍有爪,与蛇的形象有明显区别。中国古代思想观念中龙与水的关系,是通过龙星和降雨建构起来的。龙与权力的关系,则是与掌握天文星象知识的巫觋精英相关。巫觋精英通过天文星象知识来摄取“通天”的权利,逐渐转化为世俗权利。

02

龙的双重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具有吉祥和权力的双重象征意义。

吉祥象征

龙在民间文化中被视为吉祥之物,象征着风调雨顺和好运。传说中的龙能飞行、呼风唤雨,古人认为“龙”是和风化雨的主宰。《三坟》云:“龙善变化,能致云雨,为君物也”。在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的虚构神兽,其形象神秘而神圣。民间习俗中,正月正舞龙灯、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龙王、五月五赛龙舟、六月六晒龙袍等,都体现了龙的吉祥寓意。

权力象征

龙在古代政治中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从秦汉时期开始,龙就被用作帝王的比附象征,出现了“真龙天子”的说法。宋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便是利用黄龙来加强统治。元朝忽必烈垄断了龙的使用权,规定五爪二角的龙纹只能由皇帝使用。明朝朱元璋完全垄断了龙纹的使用权,清朝更是将龙作为皇权象征推向极致。清朝皇帝的太和殿(金銮殿)面积达2300平米,殿内外装饰有13844条黄龙,因此也被称为“万龙殿”。1868年至1870年间,清朝廷还将龙旗作为大清国的国旗使用。

03

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进入现代社会,龙文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并在多个领域展现出新的活力。

2024年甲辰龙年的到来,引发了龙元素的热潮。龙元素在现代消费市场中表现亮眼:“龙墩墩”产品成为年货顶流;各类龙首饰、龙服装让人“龙”光焕发;旅游景点的龙灯展、龙冰雕正式“龙”重登场;电商平台上,以龙年新年衣、龙年拜年服等为主题的国潮服饰销量环比暴涨超120%;龙元素国风款化妆品也成了各国潮品牌的新爆款。

龙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也日益广泛。作为最具国际代表性的生肖,中国龙在海外广受欢迎。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各类创意十足的中国龙年画、挂件、玩偶不仅在传统市场东南亚广受欢迎,来自美国、欧洲、大洋洲的订单也在不断攀升。2023年12月,中国春节(农历新年)被列入联合国假日,“中国年”升级为“世界年”。

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体现在消费领域,更在艺术创作、国际交流等方面展现出新的活力。赛龙舟、舞龙等传统文化活动在海外广泛传播,与当地文化交融发展。中国龙作为展示中华文明精神的标识,正通过影视、图书、文艺、游戏、短视频等多元作品走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龙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它不仅凝聚了民族精神,也成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在全球化背景下,龙文化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展现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