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认知与有效方法
青少年近视防控:科学认知与有效方法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严峻。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1.9%,虽然较2021年下降0.7个百分点,但这一比例仍处于较高水平。其中,小学生近视率为35.6%,初中生为71.1%,高中生更是高达80.5%。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近视问题的普遍性,也凸显了科学防控的重要性。
要有效防控近视,首先需要了解近视眼的形成机制。近视眼,也称为短视眼,其主要特征是眼在放松调节时,平行光线经眼屈光系统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前方,导致远处物体模糊。这一现象主要与晶状体屈光度和眼轴的长度有关。如果晶状体的屈光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象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新生儿出生时眼轴较短,大约17毫米左右,随着年龄增长,眼轴逐渐变长。正常情况下,3岁时眼轴长约22毫米,有+2D的生理性远视;6岁时眼轴约22.5毫米,有+1.50D的生理性远视。新生儿的角膜和晶状体比较陡圆,即屈光度比较高,然后慢慢变平。角膜和晶状体的变平刚好可以抵消补偿眼轴的生长,眼球的正视状态有赖于这几个屈光因素此消彼长的相匹配。如果眼轴长得过快,超过角膜和晶状体曲率降低的度数,就出现了近视。
近视眼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在高度近视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子女有100%的概率发展为高度近视;如果仅有一方是高度近视,子女的患病概率则为50%。环境因素,尤其是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和不良的用眼环境,也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长时间阅读、书写等近距离工作会使眼睛处于持续紧张状态,增加近视风险。此外,照明条件、阅读姿势、对比度、字小模糊、距离太近和阅读时间长等外部因素都会影响近视的发生率。
科学防控近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近视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专家建议每天户外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每周累计不少于14小时。户外活动的关键在于“户外”,充足的光照能够有效预防近视。即使在阴天,户外的光照强度也远大于室内,对预防近视有一定效果。各种球类运动、跑步、做操、集体玩耍、游戏、散步等都是很好的户外运动方式。
其次,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至关重要。阅读时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睛离书本一尺(约33厘米),胸口离桌沿一拳(约10厘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约3厘米)。避免在光线过强或过暗的环境中阅读,书桌应放在室内采光较好的位置,晚上学习时除开启台灯照明外,室内还应使用适当的背景辅助光源。持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建议每40分钟休息一次,进行远眺或闭目休息。
合理使用电子产品也是预防近视的重要环节。观看电子屏幕20分钟后,应远眺20英尺(6米)外至少20秒以上,即遵循“20—20—20”口诀。3岁以下儿童尽量避免接触电子产品,学龄前儿童也应尽量减少使用时间,每天娱乐性视屏时间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使用电子产品时,应选择屏幕较大、分辨率较高的设备,优先顺序为投影仪、电视、电脑、平板,不建议使用手机。周围环境较暗时,要打开房间灯光照明,避免在较暗的环境下使用电子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常见的护眼方法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效。例如,电子设备的“护眼模式”虽然可以减少屏幕发出的蓝光,但并不能有效预防近视。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对眼睛的最大伤害是产生视疲劳,因此,即便开启了“护眼模式”,长时间使用仍会导致视力下降。做眼保健操虽然不能治愈近视,但科学证实,它能通过按摩眼部周围的穴位和皮肤肌肉,促进眼部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有助于控制近视。
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摄入对保护视力也非常重要。建议幼儿、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少于10小时,初中生不少于9小时,高中生不少于8小时。饮食上要避免暴饮暴食,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入鱼类、豆制品和鸡蛋等优质蛋白,少吃甜食、碳酸饮料和油炸食品。
如果发现视力下降,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根据医生的建议,可选择散瞳验光等科学矫正方法。目前,可用于近视防控的手段和方法较多,包括框架眼镜、低浓度阿托品、角膜矫形镜等,可根据自身条件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同时,要定期复查,监测视力变化。
青少年近视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家长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学校应提供良好的视觉环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为青少年视力健康创造有利条件。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青少年近视率上升的趋势,保护好孩子们的“心灵之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