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汾地震:地质构造与历史灾害的双重警示
临汾地震:地质构造与历史灾害的双重警示
2025年1月10日晚8时31分,山西临汾市尧都区发生4.1级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这一地震事件再次提醒我们,临汾地区位于我国地震活动频繁的区域,其复杂的地质构造和地震历史值得深入探讨。
地质构造背景
临汾市位于山西省南部,地处黄河中游,地势复杂。该地区位于华北地震区,是中国主要的地震活动带之一。临汾处于汾渭地震带,这是中国东部一条重要的强烈地震活动带,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
临汾地区的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它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区域的地壳活动较为频繁。同时,临汾地处多个活动断层交汇处,如太行山断裂、吕梁山断裂和汾渭地堑系统等。这些断层在地壳运动中积累应力,当应力释放时就会引发地震。
历史地震记录
临汾盆地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大地震,其中最为严重的是1303年和1695年的两次8级地震。这两次地震震中仅相距40公里,震源体基本重合,在我国大陆地区极为罕见。
1695年5月18日傍晚8点前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日戌时),临汾盆地发生8级大地震,史称“平阳地震”或“平阳、潞安大地震”。地震时有声如雷,地动山摇,城倒屋塌,加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使平阳府治临汾城顿时浸没在滚滚烟尘之中。地震波及范围广,北到山西右玉,南达湖北谷城,西至甘肃平凉,东抵山东滕县,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甘肃、江苏等省均受到震动,其中有125个府州县记载了这次地震的破坏情况。
当时的平阳府治临汾城地处临汾盆地中心,人口稠密,经济文化发达,官署林立,民房栉比。据记载,地震时“有声如雷,城垣、衙署、庙宇、民居尽行倒塌,压死人民数万。各州县一时俱震,临汾、襄汾、洪洞、浮山尤甚。”“平阳(即临汾城)东关城楼庙宇不留‘间,压死人民无数,”临汾城东、南十几公里范围内,从一般民房到比较坚固的庙宇,均遭到毁灭性破坏。临汾城东的堡头村,村庄四周沟壁大规模崩塌,居民不得不迁至村西另建房舍,逐有东、西堡头村之称。襄汾县“黑水涌地”,“城垣、学校、公署、民居倾覆殆尽,死者不可胜记。浮山县‘坏房舍十之五,”“百姓困苦数十年”。洪洞-o地裂涌水,衙署、庙宇、民居半为倒塌,压死人民甚众,”护城沙堤亦遭破坏。临汾,襄陵一带烈度达到十度强。从北部的平遥到南部的闻喜,从西部的石楼、隰县到东南部河南的获嘉,长300多公里、宽200公里的范围内,建筑都遭受严重破坏。
这次地震的次生灾害十分严重。据清康熙年间《历年记(续记)》记载:“山西平阳府洪洞等三县于四月初六、七、八三日大雨地震,房屋倒塌,压死多人。既而地中出火,烧死人畜、树木、房屋、什物无数。随之水发,淹死人畜又无数……地皆沉陷……查报只存活六万口有零。又云系火龙作祟,地陷山崩。如此灾异,古今罕见”。地震以后,临汾一带“城廓房舍存无二三,居人死伤十有七八。更可惨者,斯时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厥后之夏田腾烟,秋陌浮蛙。伤残余生,何克堪此了1”地震本身震动已十分猛烈,人们已无法抗拒,再加上烈火和大水,真是陷灾区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其痛苦不堪言状。大水当是来自暴雨、山洪和河流堵塞、堤岸溃决,大火来自何因,无详细记载,但这次大地震伴随如此严重的火灾和水患,在古今地震史上尚属首次记录,为我们今天的防震抗震提供了极宝贵的经验教训。
这次地震还使汾河两岸的灌溉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临汾通利渠是长达50公里的大型灌溉渠道,“地震将渠塌断”,“合渠民田昔成旱埠”。洪洞县利泽渠,在赵城卫店村西,引导汾水灌溉洪洞、临汾两县农田,其规模与通利渠相当,地震时也完全坍毁,严重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乃至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如今全国各地的农田水利建设,远比古代发达,极易遭到地震的破坏,因此地震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需要因地制宜地考虑抗震问题。
这次地震造成的伤亡十分惨重。临汾城“压死男女二万有奇,有阁门尽毙不留一人者”。襄陵县“共压死男女七千有奇”。据嘉庆二十年(1815年)刑部侍郎那彦宝在勘验平陆地震的奏报中称:“检查平阳地震原卷,当时受灾共二十八州县,内受灾较重十四刚县,统计压毙民人五万二千六百余名”。人口死亡如此众多的原因,除地震大、房屋吭震性能差和时值大多数都在屋内的傍晚发震等有关外,人们缺乏防震意识、疏于防范也是重要原因。从震源力学和统计学的分析来看,一次大地震之后,2012年内在原地重复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极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的大地震会越来越靠近原发震地区。因此临汾盆地1303年8级大地震之后的392年,1695年再次发生8级地震,并非偶然。在考虑地震危险性和防震抗震时,既要考虑地震在空间上的分布,也要考虑地震在时间上的分布,更要考虑空间与时间的耦合关系,方能经济有效地抗御大地震。
地震成因分析
临汾地震的主要原因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临汾地处多个活动断层交汇处,如太行山断裂、吕梁山断裂和汾渭地堑系统等。这些断层在地壳运动中积累应力,当应力释放时就会引发地震。临汾位于鄂尔多斯块体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这一区域的地壳活动较为频繁,容易发生地震。此外,历史上多次强震对临汾地区的地壳稳定性产生了长期影响,增加了未来地震的风险。
防震减灾措施
近年来,临汾市高度重视地震监测和预警工作。2025年1月10日尧都区4.1级地震的成功监测,体现了当地地震监测系统的有效性。同时,临汾市还加强了地震应急演练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地震安全意识。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充分考虑地震风险,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提高城市整体的抗震能力。
临汾地震的历史和地质秘密提醒我们,地震灾害的预防和减灾工作至关重要。通过深入研究地质构造、监测地震活动和加强防灾减灾措施,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风险,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