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从万人到数百:清朝宫女制度改革背后的女性命运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11:0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从万人到数百:清朝宫女制度改革背后的女性命运

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宫女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她们负责照料皇亲国戚的日常生活,从打扫宫殿到伺候主子起居,事无巨细。宫女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主要是被俘虏的外国女子。到了战国时期,宫女的数量已经增加到数百人,她们大多是战争中被俘的女奴隶,成为君主和贵族们发泄欲望的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女的来源逐渐发生了变化。秦汉时期,中原统一,大量人口被迫移居关中。这使得皇室可以从民间选拔大批宫女入宫。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宫中女官和婢女多达万人。东汉光和元年,宫女达到空前的六万人。这些女子成批入宫,却很少能胜任女官一职,大多沦为皇室的私人奴隶。

宋代之后,皇室对宫女的需求趋于稳定,但她们的命运并无太大改变。她们仍然是宫廷中影子一般的存在,见证并维持着君主统治的运转,却很少有人注意到她们的苦难。

01

明清时期的宫女选秀制度

明清时期,宫女选秀制度逐渐制度化和规范化。明朝的宫女主要来自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主要负责内廷役使。而清朝则对宫女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清朝的选秀女制度始于顺治年间,经过多次修订,逐渐形成定制。秀女主要来自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选拔过程严格,需要经过层层审查。入选的秀女可能被选为后妃或赐婚给皇室成员,未被选中的则可能被指配给宗室王公。

02

选秀过程揭秘

每次临近挑选秀女时,户部发公文给各旗都统,都统再层层通知下级审查秀女资格,随后将参选女子的年龄出身等情况统计在册,统一汇报户部。户部上奏皇帝,待皇帝批准选阅秀女的日期后,再发文给各旗都统,命令各旗制作秀女花名册。参选的女子一般13-17岁,不过也有例外,据清宫档案记录,最小的有11岁,大的可达20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之家尚有车辆送行,兵丁之家却只能雇车乘坐。因此,乾隆年间规定,凡是参选秀女,无论家境如何,每人赏银一两,以充雇车之需。(当时一两银子价值今天一千多元人民币左右)

在应选的前一天,秀女们坐在骡车上等候入宫,骡车上挂着两个灯,上面书明此女的家世身份。各旗根据满、蒙、汉的顺序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姊妹以及亲兄弟之女,其次是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新选送的秀女,按照由幼及长的年龄顺序排列。

秀女骡车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至神武门外,宫门开启后下车,由太监引入宫中,在顺贞门前集齐,再按事先排好的顺序,进顺贞门备选。选看的地点各朝不尽相同,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

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通常是五六人一排。每人身上都带着一张木牌,上面写着秀女的旗籍、父名、本人年岁等内容,称为绿头牌。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招牌子。被留牌子的秀女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搭牌子。

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或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为妻妾,或留于皇宫之中,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程序会更为复杂,屡屡“复看”后选中留牌子的,称为“记名”。选中记名的秀女留宫察看是否有恶习或性情如何,最后选定人数,其余的都招牌子。秀女初得的封号一般是答应、常在、贵人,也有少数被封为嫉妃,以后可逐级晋封。

03

选拔标准与命运对比

一听到选秀女,许多人脑海里会浮现出一群花枝招展的美丽少女供皇帝挑选的场景。实际上,美貌从来不是挑选秀女的首要标准。从现存的清末应选秀女照片可看出,秀女高矮胖瘦各异,美丑不一,穿得十分素朴。

清朝明确规定,八旗秀女阅看时,必须穿旗装,严禁“时俗服装”。所谓“时俗服装”指的就是汉族女子的装扮。清宫选秀女的标准是品德和门第,首先要是血统纯洁的在旗女子,其次本人要长得端庄,品德淑贤,过于漂亮的“狐媚相”是不可能入选的,怕给皇帝增添了“好色”的名由。其实,所谓的品行很难在短时间内看出,在选秀女的过程中,门第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光绪皇帝的皇后隆裕又高又瘦,相貌丑陋,只不过她是慈禧皇太后的侄女,便当上了皇后。

从顺治帝至光绪帝9朝,共选秀女80多次,按后来入葬陵寝的后妃统计,共214人。她们的命运各不相同,有些被指给了皇子皇孙当福晋,走上这条路的秀女们的命运还算是比较好的了,因为毕竟是皇帝指下来的,在府第里总有些地位。如果入宫当嫉妃,命运则是不能预测。自康熙帝以后,后宫设立八个等级:皇后一名,皇贵妃一名,贵妃两名,妃四名,嫉六名,等级比较低的贵人、常在、答应,名额不加限制。

如此之多的嫉妃争夺一个男人,可想而知,只有少数人能得到皇帝的宠爱,有些人宫秀女可能蒙受过几次恩泽便被遗忘了,有些甚至可能一生中都没有见过皇帝。当康熙、乾隆等长寿皇帝驾崩时,许多妃嫉正青春年少。更不必说那些短命的皇帝了,例如顺治帝活了24岁,同治帝只活了19岁,他们死时,后妃顶多是20多岁,有的只有十几岁。皇帝一死,没有生育过子嗣的后妃们便要搬出原来居住的东西十二宫,住进专为皇帝遗媚安排的院落——慈宁宫、寿康宫和寿安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紫禁城里的寡妇院。此后,她们只能在高高的宫墙里,伴着佛堂里的袅袅青烟,度过孤独的下半生了。

04

宫女的心理状态

宫女的日常工作其实并不繁重,但身处大内皇宫,管理却是极为严格,限制同样极多。与此同时,由于宫女规模的扩大,宫女的待遇也在持续降低,大都是衣食菲薄,住所简陋,只有女官待遇稍好。

与待遇低下比起来,更难以接受的是,宫女一旦被选入宫,便就此失去了自由,不仅终身困于皇宫之中,不能与父母相见,更不用说结婚生子了。直到清朝时期,才规定宫女可以在二十五岁可被释放出宫。

而宫女们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晚上伺候主子。在皇宫里上厕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她们晚上错过了主人的呼唤,下场是非常悲惨的。所以宫女们通常要憋到天亮,而且她们必须一直保持清醒。你可以想象那有多痛苦。所以她们也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比如用针扎自己来提神!

除了身体上的痛苦,宫女们还要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在那个压抑人性的封建时代,“对食”成为宫女们唯一能够抓住的一丝温暖和希望。“对食”是指古代宫女之间,以姐妹相称,结成的一种类似于“契约夫妻”的关系,她们会像夫妻一样生活在一起,相互照顾,相互扶持。虽然“对食”的关系并非都是平等和谐的,但由于宫廷等级森严,宫女们的地位也高低有别,有些地位高的宫女,可能会仗着自己的权势,欺压地位低的宫女。但无论如何,“对食”反映了古代宫廷中,由于男女隔离,导致的性压抑和情感扭曲。

05

清朝的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宫女的待遇相较于前朝有了明显的改善。据康熙朝的历史记载,明代大概有9000个宫女,而清代宫女数量则大幅减少,康熙朝大概同时能有500个人左右,后来的皇帝时期则只有二三百个宫女。

清代宫女的选拔也更加制度化。除了妃子要选秀女之外,宫女也要选秀女,只不过妃子是三年一选,宫女是一年一选。但是内务府有明确的规定,不是说你选成宫女了,你就可以马上进宫了,你得接下来宫中的宫女有了空缺,你才能去填补这个位子,如果没有空缺的话,对不起,选上了你也没法去进宫当宫女。大清有明确的规定,太后12个宫女,皇后10个宫女,皇后以下什么贵妃、妃、嫔、答应、常在,分别是8个、6个、4个,甚至最低层次的只有两个宫女,所以这导致虽然皇帝的老婆很多,但是整个宫里,也就那么三五百个宫女,你想太后身边她只能安排12个人嘛,当然了如果哪一个宫女出缺了,已经被选上的宫女,就可以来补这个缺,什么情况会出缺呢?

比如说公主下嫁,公主要到驸马府了,那皇帝本人得给公主多派几个宫女过去,或者说某位妃子身边的宫女到年龄了,可以光荣退休了,那么这个位子空出来了,新的宫女就可以进来了,以往的朝代宫女是终生制,所以有诗为证,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你看看宫女得干到白发苍苍了。

大清不是这样,清代一开始规定,宫女30岁就可以退休,后来干脆规定,宫女25岁就可以退休,老的宫女退休了,那么就得补充新鲜血液进来,那个被选秀选中的宫女,才有机会进宫。

而且,清代宫女的出路也比前朝要好。退了休的宫女,经常会被皇帝或者妃子指婚,嫁给一个中低层或者中高层的官员做妾,可能宫女的出身,她们没法做这种正福晋正房,但是做个妾也不错,尤其是对于这些宫女来讲,她们可是在皇宫大内生活过的人,了解各种各样的规矩,那也是吃过见过开过眼界的人,所以他们被嫁到亲近的官员身边,往往生活也是荣华富贵。

06

反思与启示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感叹古人生活的艰辛,同时也为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而感慨万分。古代的宫女宦官体现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被限制在特定的角色和职责中,而宫女更是身临其境,受尽繁重的工作和宫廷纷争的摧残。她们的生活不仅受到了宫廷体制的束缚,还常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陋习不仅限制了个体的发展,也阻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我们不应淡忘宫女的存在,因为那是历史的真实写照。这些女子并非自愿入宫,她们是那个时代极权制度下的受害者。现今我们要珍视来之不易的男女平等,也时刻警醒权力可能带来的灾难。对那些死去的女子,我们亦当怀有哀思。她们经历的种种磨难,终究成为尘土。但她们的命运,却令我们看清人性光明与黑暗的交织。这历史既已成空,我们却可以使它化为珍贵的道义资源,来照亮我们脚下的路。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