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让600年《富春山居图》重聚: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AI让600年《富春山居图》重聚:科技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2025年央视网络春晚舞台上,一曲《燕归巢》让600岁的《富春山居图》“活”了起来。这幅被誉为“画中之兰亭”的传世名画,在AI技术的加持下,实现了跨越时空的重聚。
《富春山居图》:一段跨越600年的传奇
《富春山居图》由元代画家黄公望于1350年创作完成,以浙江富春江两岸的自然风光为背景,展现了山水相依、云雾缭绕的江南美景。这幅画不仅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更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然而,这幅名画的命运却颇为坎坷。明朝末年,收藏家吴洪裕临终前欲将其焚毁殉葬,幸被其侄子从火中抢救出来,但画作已被烧成两段。前半卷《剩山图》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后半卷《无用师卷》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两岸分离数百年。
AI技术让古画“复活”
在2025年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这幅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名画终于实现了虚拟重聚。上海艾门韦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运用先进的AI技术,将分藏两地的《富春山居图》完美拼接,重现了其完整的艺术风貌。
为了实现这一壮举,艾门韦思团队采用了多项前沿技术:
- AI摄像头人物姿态动态捕捉反推技术:精准捕捉演员动作,实现虚拟与现实的完美融合。
- AI动补技术:确保细节完美呈现,让虚拟形象更加生动自然。
- AI模拟彩排:通过十余次反馈与调整,实现虚拟形象与现场演员的无缝互动。
当歌手郁可唯的歌声响起,舞台上的《富春山居图》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山水之间,黄公望的身影若隐若现,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这幅画作背后的故事。这一刻,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
《富春山居图》的“复活”只是AI技术在文化领域创新应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博机构和科技企业开始探索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中的应用:
- 央视新闻《文博日历》:生数科技为其量身定制AI视频生成方案,让文物“动”起来,打造了一场穿越古今的文艺汇演。
- 中国移动咪咕博物馆演唱会:利用AI技术让文物“开口”说唱,以现代音乐形式讲述历史故事。
- 《植物大战僵尸2》与河姆渡遗址联动:通过游戏平台,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化的方式触达受众。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黄悦指出,AI技术已从单纯的工作辅助工具转变为具有创作能力的合作者。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副教授陈文娟也表示,AI技术为文化遗产的展示和传播提供了全新方式,增强了公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未来展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能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可能性。正如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所说,这些创新实践为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
当然,我们也需要关注AI技术应用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李萌提醒,作为技术工作者和创作者,我们需要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提升责任意识,倡导负责任的人工智能。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AI技术将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更多活力,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展现其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