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鸡秋季养殖管理技术要点:应对冷应激,实现高产稳产
蛋鸡秋季养殖管理技术要点:应对冷应激,实现高产稳产
随着秋季的到来,蛋鸡养殖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秋季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大,容易引起鸡只应激反应,影响产蛋率。因此,科学的养殖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从营养供给到环境控制,从疾病预防到日常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精心安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蛋鸡在秋季保持良好的产蛋性能,实现高产稳产。
营养管理:精准供给,应对冷应激
秋季气温逐渐降低,蛋鸡的能量需求随之增加。研究表明,蛋鸡在18至23.9℃的温度区间内,代谢最为稳定,产蛋活性也达到最佳状态。一旦气温低于18℃,冷应激就会显现,影响蛋鸡的健康和产蛋性能。因此,调整饲料配方,增加能量和蛋白质的供给至关重要。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优化营养供给:
调整饲料配方:适当增加玉米等能量饲料的比例,同时保证蛋白质的充足供应。对于产蛋鸡,可以每两周抽查一次鸡群体重,根据品种目标体重调整喂料量。对于育成鸡,则需要根据每周体重增幅情况调整喂料量和饲料配方。
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A、D、E对蛋鸡的健康至关重要。维生素A能增强免疫力,维生素D有助于钙磷平衡,维生素E则具有抗氧化作用。此外,适量补充钙、磷等矿物质,有助于维持蛋壳质量。
夜间加光增食:对于失重较多的鸡群,可以采用夜间加光1小时的方法来增加采食量。同时,确保每天让鸡群将料槽内饲料吃干净一次,防止饲料变质。
环境控制:温控与光照并重
秋季昼夜温差大,湿帘、风机不应过早退出。初秋的通风可以采取温控的方式来改变鸡舍的空气质量,夜间温差大可以采用时间段控制风机,做好通风来降低鸡舍灰尘和有害气体。关注天气预报,气温骤降时,做好夜间保暖工作,避免鸡群因温差应激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温度调控: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需要灵活调整通风量,保持鸡舍温度在适宜范围内。白天可以通过开启湿帘来降温,夜晚则需要关闭湿帘,防止温度过低。同时,关注天气预报,气温骤降时,要做好夜间保暖工作,避免鸡群因温差应激而引发呼吸道疾病。
通风管理:良好的通风是保持鸡舍内空气质量的关键。可以通过安装温控设备,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风机运转,保持鸡舍内小气候的稳定。同时,定期清理鸡舍内的粪便,减少有害气体的产生。
光照管理:秋季光照时间逐渐缩短,需要通过人工光照来补充。对于产蛋鸡,每天的光照时间应保持在16小时以上。可以通过定时开关灯的方式来控制光照时间,确保鸡群获得足够的光照刺激。
疾病防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秋季是疾病高发期,需要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首先,要按时接种疫苗,预防新城疫、禽流感等烈性疾病的发生。其次,要保持鸡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饲养器具和饲养环境,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此外,还要加强寄生虫控制,定期进行驱虫工作,确保鸡群的健康。
免疫接种:秋季是疾病高发期,需要加强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首先,要按时接种疫苗,预防新城疫、禽流感等烈性疾病的发生。其次,要保持鸡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消毒饲养器具和饲养环境,杀灭可能存在的病菌。此外,还要加强寄生虫控制,定期进行驱虫工作,确保鸡群的健康。
环境消毒:定期对鸡舍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滋生。同时,注意鸡舍的干燥,避免湿度过高导致病菌繁殖。
健康管理:定期观察鸡群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对于病鸡,要及早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日常管理:优化结构,提高效益
调整鸡群结构:为了提高产蛋率和养殖效益,需要定期对鸡群进行调整。及时淘汰寡产鸡、弱鸡、瘫鸡以及无治疗价值的病鸡,留下体质健壮、产蛋正常的鸡继续饲养。这样可以优化鸡群结构,提高整体生产性能。
定期称重和观察:通过定期称重,监测鸡群的生长发育情况。对于体重不达标的鸡只,需要及时调整饲料配方和喂料量。同时,观察鸡只的精神状态和行为,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驱虫和防蚊:秋季是寄生虫活跃期,需要定期进行驱虫工作。同时,注意防蚊防虫,减少血液寄生虫和鸡痘的发生。
通过科学的营养管理、环境控制、疾病预防和日常管理,可以有效应对秋季的养殖挑战,确保蛋鸡保持良好的产蛋性能。虽然秋季气候多变,但只要我们精心照料,就能让鸡群安全度过这个“多事之秋”,实现高产稳产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