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十年:36万爱好者难觅最佳下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征联十年:36万爱好者难觅最佳下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这看似简单的七个字,却难倒了全球36万楹联爱好者。自2015年起,广东观音山国家森林公园联合广东楹联学会发起的征联活动已连续举办十次,但仍未能找到最佳下联。近日,广东楹联学会原会长邹继海在接受采访时,揭秘了这副对联背后的巧思和故事。
巧妙构思,难倒全球36万楹联爱好者
邹继海表示,“观音山上观山水”这副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其多重机关。首先,这副对联运用了重字、借代等修辞手法,同时具备两种解读方式:既可以理解为“在观音山上观赏山水”,也可以理解为“观音在山上观赏山水”。这种双重解读增加了对联的趣味性和难度。
其次,对联中的“观音”和“观音山”同为专有名词,但内涵不同;“山水”是并列关系,可以转化为景观;“观”和“山”还是重字。这些特点使得对联的结构既精巧又复杂,对下联的要求极高。
十年征联,文化影响深远
自2015年首次发布征联启事以来,该活动已连续举办十次,吸引了全球36万余人参与。第十次征联活动于2024年1月1日启动,总奖金高达138万元,其中最佳下联奖高达88万元。活动不仅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在海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华人甚至表示:“我所认识的美国华人没有不知道这个征联活动的。”
专家解读,文化传承
楹联理论家叶子彤在观音山景区2023年8月举行的征联活动颁奖仪式上,解析“观音山上观山水”这一出句时表示,这一出句采用了专用名词、借代、重字等多种辞格和修辞技法,与此同时,在句式结构上,既是状语/谓语/宾语(“观音山上/观/山水”),又是主语/状语/谓语/宾语(“观音/山上/观/山水”)的两种解读,可谓技法奇巧、绝妙,应对的难度较大、要求较高,而且从这个出句的内容上看,具有视野开阔,内涵深邃,格局弘旷的特点,成为征联活动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与绚丽的感染力的关键要素。所以,延续八年来至今还没有能评选出满足征联启事所要求的“称心如意”的下联,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最新进展,期待最佳下联
第十次征联活动于2024年12月31日截稿,共收到243577句投稿,其中以观音山元素创作的下联有197286句。目前活动已进入评审筹备阶段,最佳下联将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
邹继海提醒广大楹联爱好者,创作时应跳出局限,不要局限于“释祖”“罗汉”“殿宇”等宗教素材,而应注重自然生态元素的运用。同时,创作时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过于功利,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对联。
这场持续十年的征联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它激发了全球楹联爱好者的创作热情,推动了楹联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无论最终是否能找到最佳下联,这场活动本身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