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迟退休遇上“健康工作7年”: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
延迟退休遇上“健康工作7年”:如何保障劳动者权益?
2024年8月,《自然-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研究,该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大规模纵向数据集,揭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实:中国50岁劳动者的总预期寿命为30.06年,但健康工作寿命期望值(HWLE)平均仅为6.87年。这意味着,在一个人50岁后的30多年生命里,真正能够保持健康并工作的时光,可能只有短短不到7年。
这一发现,无疑为正在推进的延迟退休政策敲响了警钟。根据最新政策,从2025年1月1日起,我国将用15年时间,逐步将男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从60周岁延迟到63周岁,女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则从50周岁、55周岁分别延迟到55周岁、58周岁。然而,当延迟退休遇上“健康工作寿命不足7年”的现实,我们不禁要问:劳动者,尤其是那些从事体力劳动的群体,是否真的能够承受这样的改变?
延迟退休:政策背后的深思
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背景。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莫荣研究员介绍,这一改革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人口形势发展需要,着眼长远,经过长期酝酿、充分研究、审慎决策作出的重大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适应人口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选择,具有客观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
从数据来看,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提高到78.6岁,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982年的8年增加到2023年的14年。同时,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97亿人,占总人口比重为21.1%。在这样的背景下,延迟退休似乎成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提高劳动力供给的必然选择。
体力劳动者:被忽视的健康风险
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在生产一线默默奉献的体力劳动者时,情况却远比想象的复杂。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生产性粉尘、噪音等职业病危害在许多行业中普遍存在。例如,在矿山开采、冶金工业、机械制造、玻璃、水泥、陶瓷等行业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常常需要面对各种有害粉尘的威胁。这些粉尘不仅会导致尘肺病等职业病,还会对呼吸系统、皮肤、眼睛等造成严重损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农业劳动者的健康工作状况尤为堪忧。研究显示,农业劳动者的不健康工作预期寿命(UHWLE)几乎是企业劳动者的两倍,而企业劳动者的健康非工作预期寿命(HNWLE)则约为农业劳动者的两倍。这意味着,许多农业劳动者可能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然不得不继续工作,直到很晚的年龄(女性超过65岁,男性接近70岁),这远远超过了他们通常出现健康问题的年龄(约60岁)。
国际视野:延迟退休的另一种可能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全球性挑战,许多国家都在探索延迟退休的可行路径。例如,英国、德国、法国计划在2023至2029年间将领取养老金的年龄提高到67岁。然而,这些国家的经验也表明,简单地提高退休年龄可能并非最佳解决方案。
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所(NIESR)的研究显示,延长工作年限确实可以提高就业水平和促进经济增长,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整体经济效益与个人福祉。例如,加拿大在2008年取消了65岁强制退休政策,试图留住仍愿工作的群体,因为此前的政策导致多数国民选择提前退休。这一案例提醒我们,延迟退休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劳动者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意愿,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弹性退休:寻找平衡点
面对这样的挑战,中国采取了更加灵活和人性化的策略。《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提出,职工达到国家规定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后,可以选择弹性提前退休,提前时间距法定退休年龄最长不超过3年。同样,职工也可以选择弹性延迟退休,延迟时间同样不超过3年。这一制度设计充分体现了“自愿、弹性”的原则,尊重了不同群体的诉求和选择。
专家建议,为了更好地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延迟退休政策应与职业健康保护、灵活就业支持、终身学习机会等配套措施相结合。例如,对于那些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工人,可以考虑提供更多的健康检查和康复服务;对于希望继续工作的低龄老年人,可以创造更多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和培训机会。
结语:在变革中寻找平衡
延迟退休政策的实施,无疑将对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乃至每个家庭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平衡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与劳动者健康权益的保障,如何在提高劳动力供给的同时避免“透支”劳动者的健康,将是政策制定者和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想着会不会有一天,又可以提前退了呢?”这句看似轻松的调侃,背后藏着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健康的珍视。在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让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在健康的状态下,享受工作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