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血白蛋白滥用20年未改,专家详解正确使用场景
人血白蛋白滥用20年未改,专家详解正确使用场景
二十多年前,一位硕士研究生时期的内科医生遇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病人。这位病人并没有实际病情,却为了使用医保资金而执意要求输注一瓶人血白蛋白,最终通过各种关系实现了这一要求,高高兴兴地出院了。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白蛋白滥用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一位术后严重贫血的老人,在明明存在输血指征的情况下,却被连续多日输注白蛋白,直到老人因身体不适坚决要求停止才作罢。
这两个案例,一个来自过去,一个发生在当下,共同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上的滥用。这种滥用不仅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还可能对患者造成潜在伤害。
人血白蛋白的正确使用场景
人血白蛋白是一种从健康人血浆中提取的蛋白质,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它在临床上的应用广泛,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和使用禁忌。
血容量不足的紧急治疗
人血白蛋白可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烧伤等导致的血容量不足。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并非首选的扩容剂。在晶体液扩容效果不佳或伴有低蛋白血症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白蛋白。
显著的低白蛋白血症
对于血清白蛋白水平≤30g/L的患者,人血白蛋白是有效的治疗选择。但治疗的根本在于针对病因,如改善营养摄入、治疗相关疾病等。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人血白蛋白能有效结合胆红素,降低游离胆红素的水平,用于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中,人血白蛋白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其他适应症
包括心肺分流术、特殊类型血液透析及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等。
常见的使用误区
尽管人血白蛋白在临床上有明确的适应症,但其滥用现象仍屡见不鲜。常见的滥用情况包括:
作为营养补充剂
一些人错误地认为白蛋白是“高级营养品”,可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实际上,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应通过改善饮食、使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来解决,而不是单纯依赖白蛋白。
滥用于重症患者
部分医生和患者错误地认为输注白蛋白可以提高重症感染、创伤、中风、肿瘤晚期患者的生存几率。然而,多项研究表明,对于这些患者,白蛋白的益处缺乏证据,甚至可能带来额外风险。
用于预防性治疗
一些医疗机构将白蛋白用于预防低白蛋白血症、脑水肿等,这同样缺乏科学依据。预防性使用不仅无效,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滥用的危害
人血白蛋白的滥用不仅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还可能对患者造成直接伤害:
经济负担
白蛋白是一种昂贵的血液制品,滥用会显著增加医疗费用,给患者和医保基金带来沉重负担。
健康风险
输注白蛋白并非绝对安全,据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0.1%,包括严重的过敏反应。此外,快速输注可能导致循环超负荷,引起肺水肿或多器官功能衰竭。
传播感染的风险
尽管生产过程中有病毒灭活步骤,但仍存在极小概率传播疾病(如乙肝、艾滋病)的可能性。
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人血白蛋白
人血白蛋白是临床重要的治疗药物,尤其在急救和重症治疗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其使用必须严格遵循医嘱,权衡利弊,以减少潜在风险。
严格掌握适应症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严格按照临床指南和适应症使用白蛋白,避免不必要的输注。
加强用药监测
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和电解质等实验室数据,必要时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输液。
合理分配资源
医疗机构应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优先保障真正需要的患者用药,避免因滥用导致资源紧张。
加强医患沟通
医生应向患者和家属解释白蛋白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潜在风险,消除对白蛋白的盲目迷信。
人血白蛋白的滥用现象,反映了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医疗技术和医德水平。从维护医学的尊严和患者的利益的角度,早就该停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