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纤维饮食或增焦虑风险,早稻田大学揭示肠脑轴机制
高纤维饮食或增焦虑风险,早稻田大学揭示肠脑轴机制
近年来,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9.7亿人受精神疾病困扰,占全球人口的10%以上。在这一背景下,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近期,日本早稻田大学的一项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发现:长期摄入高纤维素饮食可能会通过肠道-脑轴导致焦虑水平上升。
研究发现:高纤维饮食增加焦虑
早稻田大学Chihiro Nozaki研究团队在ACS Pharmacology & Translational Science发表的研究论文中指出,长期摄入高纤维素饮食(cellulose-rich diet, CRD)会通过肠道-脑轴导致焦虑行为增加。研究团队通过小鼠实验发现,高纤维素饮食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焦虑样行为,特别是在掩埋行为测试中。进一步分析显示,这些小鼠的压力激素皮质酮水平显著升高,表明纤维素饮食与焦虑水平上升存在直接关联。
更令人关注的是,高纤维素饮食对肠道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长期摄入高纤维素饮食会导致盲肠pH升高、短链脂肪酸(SCFAs)减少,同时肠道通透性增加、蠕动功能下降。尽管小鼠的体重和食物摄入量没有变化,但肠道环境的恶化可能成为引发焦虑的关键因素。
研究团队还发现,高纤维素饮食组小鼠对过敏刺激(如异硫氰酸烯丙酯和辣椒素)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进一步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这种敏感性增加与肠道中TRPA1和SGLT1表达上调有关,这可能导致对有害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从而激活迷走神经。
肠道-脑轴:饮食影响心理健康的桥梁
肠道与大脑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称为“肠-脑轴”,这一概念近年来在神经科学和肠道微生物研究领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通过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免疫调节参与机体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调节。当肠道菌群失衡时,可能引发多种疾病,包括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与心理疾病等。
早稻田大学的研究通过迷走神经切断实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机制。实验发现,迷走神经切断后,小鼠的焦虑症状显著减轻,表明高纤维素饮食引发的焦虑效应是通过肠脑轴间接产生的。此外,迷走神经切断后的小鼠表现出盲肠pH显著升高,可能与SCFAs减少有关。
饮食模式与心理健康
复旦大学冯建峰/程炜课题组的一项大型研究为理解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研究分析了18万余人的饮食偏好与大脑健康之间的关系,将饮食偏好分为四类:无淀粉或低淀粉饮食、素食饮食、高蛋白和低纤维饮食、均衡饮食。研究发现,均衡饮食亚型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表现最好,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得分最低,幸福感最高。
地中海饮食模式也被多项研究证实对心理健康有益。一项发表在《营养素》杂志的研究评估了地中海饮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老年参与者坚持地中海饮食时,其焦虑和压力症状及水平都得到了改善,而且与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睡眠质量及体重指数无关。
高纤维饮食:一把双刃剑
高纤维饮食一直被认为是促进肠道健康的重要方式,但早稻田大学的研究提醒我们,过量摄入纤维素可能对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发现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避免高纤维饮食,而是需要在追求健康饮食时保持平衡。
肠道菌群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与宿主维持着一种动态平衡,共同维护人体健康。然而,当这种平衡被打破时,可能诱发多种疾病。例如,一些有益的肠道菌群能将食物中不可消化的多糖分解成各种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不仅可为肠道上皮细胞提供能量,还是一种有效的抗炎化合物。但当纤维素摄入过多时,可能对肠道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结论与建议
早稻田大学的研究为我们理解饮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高纤维饮食虽然对肠道健康有益,但过量摄入可能通过肠道-脑轴影响心理健康,增加焦虑风险。这一发现提醒我们,在追求健康饮食时需要考虑个体差异和整体平衡。对于有焦虑倾向的人群,建议在增加膳食纤维摄入的同时,关注整体饮食结构的平衡,避免过度依赖单一食物类型。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适度的运动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