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无人登机桥,天府机场成西部交通新枢纽
全球首创无人登机桥,天府机场成西部交通新枢纽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自2021年6月通航以来,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座耗资718亿、炸平370多座大山建造的巨型机场,探讨其建设背景、遇到的挑战及解决方案,并通过运营数据和与其他城市的比较,展现其在国家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建设背景与挑战
2016年5月7日,随着一声响彻天际的爆炸声,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的一个宁静小镇开始了它的蜕变之旅。这里将要建造成都的第二座4F级国际机场——天府国际机场。由于选址地势险峻,多为山丘,施工团队决定使用炸药炸平山丘,再用碎石土方填平盆地,打造一处广阔的平地。
在建设过程中,团队遇到了不少挑战。例如,为了方便市区民众出行,机场设计了高铁、地铁横穿航站楼的方案。然而,这带来了新的问题:高铁高速行驶时的震动可能对地表建筑造成损伤。为解决这一问题,施工团队与设计团队紧密合作,最终决定将高铁隧道顶部加厚至最少三米,成功消除了震感影响。
运营成果
2021年6月,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成都地处四川盆地,群山环绕,空运成为其重要的运输途径。机场的建设不仅缓解了双流机场的压力,更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最重要的交通枢纽。
截至2024年6月,天府国际机场已运营三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累计起降航班66.8万次,吞吐旅客8800多万人次。仅2023年一年,就起降32.96万架次,保障旅客近4500万人次。这些数据不仅展现了中西部民众的出行需求,也体现了机场的高效运营能力。
科技创新与服务
天府国际机场被誉为“年轻的机场”,不仅因为其建设时间较晚,更因为其在科技创新方面的突出表现。机场投放使用了全球首座远程操控无人登机桥,以及刷脸选座、智慧安检等智能化设备。这些创新技术的应用,使得机场在短短一年内实现了千万级旅客吞吐量的“三连跳”,跻身全国前五。
机场还以“天府祥”为服务品牌,推出了一系列服务产品,包括国内过夜旅客的提前候机服务和境外游客的支付服务等。同时,机场还与当地文化部门合作,开展川剧变脸、舞龙舞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为旅客提供多元化的出行体验。
尽管机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费用曾引发一些抱怨,但大多数民众还是被其先进的设施和便捷的交通所征服。有民众表示,虽然机场规模庞大、交通复杂,但一旦适应了这些,机场带来的便利还是显而易见的。
为什么选择新建而非扩建?
面对“为什么不能扩建现有双流机场”的质疑,答案其实与成都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四川盆地四面环山、缺乏河流,水路和陆路运输难度大,空运成为最便捷的连接方式。双流机场自1983年通航以来,虽解决了民众出行问题,但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快速发展,机场承载量已显疲态。
扩建双流机场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周边建筑密集,拆迁征地工程浩大;航班增加会带来噪音污染,影响居民生活;航空管制问题也会随之浮现。因此,新建机场成为更优选择。
成都的西部枢纽地位
判断一个机场的枢纽功能是否达标,中转数据是最直观的指标。目前,天府国际机场已成为覆盖范围广、中转效率高的复合型国际中转枢纽。通过“五进五出”中转衔接,打造国内外相互联通的空中通道。今年单日中转旅客数量更是创下3.1万人次的历史新高,国内为国际中转输送了近70%的旅客。
机场不断加强和巩固航线网络通达性,累计开通近60条国际航线,覆盖亚欧美非四大洲,恢复速度居全国前列。国际客流量位居全国第四、西部第一,不仅在国内通达性方面稳居第一,也为国家镇守了西部枢纽大门。
作为第三个拥有双4F级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正一步一个脚印提升枢纽功能,致力于打造全方位门户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为四川成为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贡献力量。
其他城市的双机场建设
我国的发展步伐不会止步于仅三座城市拥有双4F国际机场。目前,广州已规划第二个国际机场,预计2027年完工。届时,我国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都将有两个国际机场坐镇,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权重将进一步提升。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建设为首都机场分担了空运压力,同时带动了周边经济的显著提升。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则因临近城区、人流量巨大而修建了浦东国际机场,成效同样显著。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耗资718亿,它的出现不仅缓解了双流机场的压力,更为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增添了重要砝码。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