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中国巴沙鱼养殖技术创新提速,瞄准深远海养殖新蓝海

创作时间:
2025-01-22 04:56:2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中国巴沙鱼养殖技术创新提速,瞄准深远海养殖新蓝海

巴沙鱼,这位东南亚水域的“养殖明星”,以其高效养殖和高产量迅速走红全球市场。它不仅适应性强、生长快,而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成为了众多吃货的心头好。最近,养殖技术又有新突破,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黑科技吧!

01

种质资源调查:从源头提升品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打赢种业翻身仗;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全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的通知》(农种发〔2021〕1号)和《第一次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实施方案(2021-2023)》的有关要求,为掌握我国低眼巨鯰(Pangasianodon hypophthalmus)种质资源特征及保存现状,根据华南淡水养殖种质资源调查组的工作安排,制定了《低眼巨鯰种质资源调查方案》,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分别选取了代表性3个调查点,包括1个国家级遗传育种中心、1个龙头企业和1个养殖场。

低眼巨鯰(P. hypophthalmus)是𩷶鲇科的一个物种、原生于东南亚河流的特有种。它的型态与鲨鱼很相像,但是其实是鲇鱼的一种。本物种原生地为越南湄公河盆地及泰国的昭拍耶河等。

调查小组按照调研方案的内容,统筹安排现场采样调研。自2021年8月开始,调查组积极行动,克服了全国疫情反复,部分站位交通不便等诸多不利因素,组织人力物力到各个调查站位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各个场、站负责人开展工作座谈,采集现场数据并抽取测试样品。

调查共采集低眼巨鲶活体样本100份、组织标本90份、基因90份。进行肌肉品质测试42宗,获得生物学表型性状数据90份,理化特征数据240份,基因组重测序数据5.2T。数据经整理和校对后,将全部上传至全国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系统。

本次调查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针对低眼巨鲶这一引进物种种质资源的首次系统性普查。本次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得到了各省市渔业管理部门、相关养殖企业及各地专家老师的大力支持、指导与配合。这次调研为摸清我国低眼巨鯰种质资源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推动低眼巨鯰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02

深远海养殖:向“深蓝”挺进

“随着陆上养殖空间的饱和,中国正积极发展深远海养殖,以提高食物供给能力。”张殿昌向记者表示。近两年,深远海养殖加速推进。何谓深远海养殖?因各国海域海况条件差异,对此有不同理解。有专家认为,我国海域海底有广阔的大陆架,坡度平缓、水深较浅,一般在距离大陆岸线3千米以外的开放海域,或水深超过20米且具有大洋性浪、流特征的海域开展的养殖活动,即算深远海养殖范畴。

张殿昌说,像南海拥有200多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水质优良、水温适合,是深远海鱼类养殖的“主战场”。同时,中国北方城市如大连等,虽然受气候条件限制,可养殖种类较少,但也正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气候和海域条件的深远海养殖模式。对于深远海养殖种类的选择,需符合四个方面要求:一是能够抵抗较强的洋流;二是具有不停游泳的习性,能充分利用大的养殖空间;三是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实现大规模海上养殖;四是养殖品种要具有适合加工的特性,以便储藏和流通。据了解,针对深远海养殖,沿海各地结合实际研发了一批适养新品种,大西洋鲑、军曹鱼等高值品种的选育工作也在推进。

在福建一家渔业设备公司工作的徐伯威用“企业正在往深远海探索性发展”形容近两年他所看到的深远海养殖发展情况。他向记者介绍说,传统的近海养殖存在海域无法确权、管理不规范、航道设定及生态红线等政策性限制,也存在环境条件,如水深限制、水体交换率低等问题,难以发展高密度养殖。从近海“走到”深远海,一方面得益于水产品种的培育,另一方面,设备升级也给予更好支持。如果在近海养殖,传统的鱼排就能够满足,深远海养殖装备目前主要包括网箱(重力式网箱、桁架类网箱)、围栏和养殖工船。但徐伯威表示,地方养殖企业是当前发展深远海养殖的主体,不少企业仍由于投资成本高、养殖周期长等问题望而却步。

张殿昌也表示,深远海养殖仍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难题。首先,设施装备的机械化、智能化方面需要提高和改善,例如,需要智能洗网机器人巡航检查网衣状况,评估养殖水体中鱼的数量,以便精准投料;其次,需要培育出适合深远海养殖、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降低养殖成本,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养殖风险;第三,从养殖端来看,需要优化饲料配方,加强高效疫苗和病原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最后,从消费端来看,要提供更多元化加工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03

市场前景广阔

荷兰合作银行报告预测,2025年全球水产养殖业中鲑鱼、巴沙鱼和罗非鱼产量将有所增长,而虾类生产增速放缓。

预计全球巴沙鱼产量将在今明两年逐步恢复,年均增长分别为3%和6%,到2025年全球总产量有望突破400万公吨。

作为全球最大巴沙鱼养殖国,越南的巴沙鱼产量将在2024年增长5%,在2025年将增长8%,超过200万公吨。

04

国际合作与竞争

“现在,我们与文莱、老挝、斯里兰卡等国家在养殖技术上都有交流,包括饲料、装备等。像越南巴沙鱼养殖数量很大,出口欧洲、美洲非常多,经济效益和养殖技术可以说有些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其次,泰国在水产良种培育方面也很有经验。”赵永贞在采访中提到在水产养殖方面,行业近年来也在增进与海外的交流。

在深远海养殖方面,张殿昌认为,北欧国家有诸多可借鉴学习之处。“与北欧传统海洋国家相比,中国在深远海养殖模式和规模上仍有差距。如挪威的三文鱼养殖已非常成熟,他们在三文鱼这方面养殖精耕细作,从养殖模式、育种、饲料、病害疫苗研制等形成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而中国目前还未达到这种水平。”

张殿昌进一步表示,挪威是陡峭的峡湾地形,离岸很近就是深海。中国的海域地形与挪威不同,沿岸较缓,水深较深的海域离岸较远,且中国海域常受台风影响,因此深远海养殖设施的建造和防台风要求更高。中国从挪威引进的重力式网箱技术经过国产化发展,目前已有很大改进,重力式网箱能够抗12级台风。

05

未来展望

巴沙鱼养殖技术的不断创新,不仅提高了产量,还降低了成本,为消费者带来了更多实惠。随着全球对优质水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巴沙鱼养殖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作为后起之秀,正以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为双轮驱动,加速追赶挪威等传统海洋强国的步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巴沙鱼产业链”,让这份来自深海的美味更加安全、健康、可持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