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印太复杂环境,美军打造智能化后勤保障新模式
应对印太复杂环境,美军打造智能化后勤保障新模式
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后勤保障正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受挑战的后勤保障”概念的深入探讨,美军正在利用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机器学习等先进技术,以应对复杂的战争环境。特别是在印太地区,美军强调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预置物资及装备、保持持续存在以及提高技术互操作性,以确保在多域作战中实现高效的后勤保障。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美军的作战能力,也为其他军队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受挑战的后勤保障”:概念与内涵
“受挑战的后勤保障”(Contested Sustainment)是美军在印太地区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这一概念最早在美国《陆军后勤保障季刊》(Army Sustainment)2024年专刊中提出,其核心是在高度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对手会采取各种手段干扰和攻击后勤行动,包括反介入/区域拒止、网络威胁、供应链中断等。
在印太地区,这种挑战尤为突出。该地区地域广阔,涵盖从密集城市中心到偏远岛屿的多样化作战环境,需要高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美军认为,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必须借助人工智能、自动化及机器学习等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的后勤运作方式。
技术创新:应对复杂环境的关键
在印太地区,美军正积极利用技术创新来提升后勤保障能力。2023年,美国陆军成立了“对抗性后勤跨职能小组”(Contested Logistics Cross-Functional Team),专门研究在第一岛链作战场景下的后勤解决方案。
在“融合项目:顶点4”(Project Convergence Capstone 4)演习中,美军测试了多种创新平台和技术。例如,自主低特征船只(Autonomous Low-Profile Vessel)是一种以毒贩潜艇为原型设计的平台,船身大部分在海面之下,体积足够大,可以携带两枚海军打击导弹或两枚“海马斯”多管火箭炮所使用的火箭弹,航程可达1000海里。该船只可以通过预先设置航路点的方式实现完全自主驾驶。
此外,美军还测试了战术补给无人机系统。例如,Malloy Aeronautics公司开发的TRV-150四旋翼无人机尺寸与一张咖啡桌相当,能以接近每小时70英里的速度飞行约40英里,并能携带150磅的有效载荷。这种无人机既能进行悬停,又能以大约3节的速度起飞、进入、投放有效载荷、再次起飞、离开、找到船只,然后在船只上找到预期降落的位置,并完成降落。
合作伙伴关系与战略调整
除了技术创新,美军还通过加强与盟友的合作来提升后勤保障能力。美国空军宣布将对驻日本和韩国的战斗机部队进行成建制轮换,涵盖机型迭代升级和驻地重新规划布局。例如,韩国群山基地计划新增部署约20架F-35A战斗机,原驻此地的F-16C/D战斗机将迁移至韩国乌山基地;日本三泽基地将以48架F-35A战斗机替换即将退役的36架F-16C/D战斗机。
此外,美军还计划于2025年夏季在印太地区举行代号为“部队重返太平洋”的大规模空战演习。此次演习将是冷战结束后美空军规模最大的一次演练活动,旨在验证“敏捷战斗部署”等作战概念。演习将分为两个阶段,全程持续18天。第一阶段为“前推部署”,主要任务为多架侦察预警机、战斗机和轰炸机从美国本土、阿拉斯加州、夏威夷等地起飞,在4天内完成在关岛、日本、韩国等前沿基地的部署工作。第二阶段是演习的“积极阶段”,持续时长约2周,重点演练在“全面战争背景下的大规模空中交战和后勤保障”等内容。
总结与展望
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后勤保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技术创新和战略调整,美军正在努力提升其后勤保障能力。然而,这些举措也引发了地区国家的担忧。例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演习活动,不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未来,如何平衡军事需求与地区安全,将是美军在印太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