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结工维权困境引发关注,苏州“清朗行动”查处364件违法案件
日结工维权困境引发关注,苏州“清朗行动”查处364件违法案件
2023年10月18日,山东省胶州市外来务工人员潘静在工作中意外受伤,经鉴定为伤残十级。然而,由于未签订劳务合同,她在维权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这一事件引发了社会对日结工权益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
日结工,即以日结工资形式工作的临时工,主要集中在建筑、装修、物流等行业。这类工作通常由转包单位或个人通过口头约定形式确定用工时间、薪酬待遇和工作内容,缺乏正式的劳务合同。这种灵活的用工模式虽然为求职者提供了短期就业机会,但也带来了诸多权益保护难题。
日结工维权困境
潘静的经历并非个案。由于日结工大多通过口头约定确立劳务关系,缺乏书面合同和相关手续,一旦发生纠纷,务工人员往往因无法提供有效证据而陷入维权困境。此外,日结工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受教育水平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即使遇到权益受损的情况,也往往不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权。
政策应对与社会支持
面对日结工权益保护的挑战,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零工市场的规范化建设。例如,江苏省苏州市自2023年11月起开展“清朗行动”,重点整治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严厉打击拖欠和克扣劳动报酬等违法行为。截至2024年1月下旬,该行动共检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用人单位3254户次,立案调查364件,关闭非法职业中介机构103件,有效净化了用工市场环境。
同时,各地积极探索零工市场建设新模式。新疆乌鲁木齐市推出零工驿站,为求职者提供招工信息、技能培训等一站式服务;山西省则实现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发布招工信息,让求职者足不出户就能找到工作。
建议与呼吁
尽管各地已采取多项措施改善日结工权益保护状况,但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下方面工作:
- 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日结工的法律地位,制定专门的保护条例,为维权提供法律依据。
- 加强监管力度:建立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用工行为。
- 提升劳动者维权意识:通过培训和宣传,增强日结工的法律意识,引导其主动签订劳务合同,保留工作证据。
- 优化零工市场服务:推广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供需信息精准对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维权成本。
日结工权益保护不仅是劳动者个人的问题,更关乎社会公平正义和经济发展质量。我们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日结工群体创造更加安全、公平、有保障的工作环境,让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